為什麼美國人熱衷在小紅書討論SHEIN?

中美兩國人民發現,小紅書對賬越深入,彼此的信息差就越明顯。

從最開始的比房價、醫療成本,到上學費用、蔬菜價格,再到前幾天歐美用戶抬出海外最火的一些跨境電商app,但不少中國用戶對此則完全不了解。

「在中國的人像我們這裡一樣常用shein這個應用嗎?」

「中國人真的不知道SHEIN嗎?」

「所以你們不知道中國的SHEIN嗎?我對此感到非常困惑。」

這體現了中國產業的厚度。在國內電商競爭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藉著中國供應鏈的資源稟賦,跨境電商也在海外改變着一代消費者的習慣。同時,也造就了一批讓中國本土消費者感到不熟悉的平台。

「不止是中國人不知道,事實上 shein 總部就在我家附近,廣州番禺萬博,然而廣州人知道它的也不到1%。」

「它總部在新加坡,不在中國進行銷售,沒有中國人在上面購物,絕大部分中國人不知道……是一個小的外貿平台。我們有1688,淘寶,京東,和Temu。」

「絕大部分人不知道的,tt是什麼知道的人都很少,中國有太多做跨境的品牌本地人是不知道的。」

被高頻提到的SHEIN,正是出海領域大名鼎鼎的「跨境四小龍」之一——TikTok Shop、SHEIN、速賣通、Temu。SHEIN的估值曾一度超過千億美元,因而知名度偏高。

年初,人民日報海外網與GYBrand全球品牌研究院聯合編製的《2024年度中國出海品牌100強指數排名》榜單,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品牌形象海外傳播論壇暨2024中國企業ESG藍皮書發佈會上公布。「跨境四小龍」背後的出海品牌,均進入了前十五位,可見這塊市場的龐大。

值得關注的是,SHEIN紮根廣州番禺的供應鏈,所以有不少廣東IP的網友對此表示了解。而不少用戶提及SHEIN雖然依然在中國使用供應鏈生產,但其總部已經搬到新加坡。

瀋陽晚報指尖新聞報道,SHIEN集團副董事長馬塞洛·克勞爾(MarceloClaure)去年在沙特阿拉伯的全球人工智能峰會上表示,SHEIN是一家新加坡公司,只是藉助中國的製造業和供應鏈。

這使得中國消費者不了解SHEIN的存在,海外用戶也難以了解其內部工作狀況。

有美國用戶表示:「在美國,常聽說其工廠條件差,但不確定真實性。」也有英國用戶提問:「您對於SHEIN有什麼看法?這在英國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我想知道中國人對他們的工作實踐和快時尚有何看法。」「人們認為工作時間太長,工作環境不符合良好標準,快時尚是一種浪費。」

去年3月,參考消息援引德國《經濟周刊》報道稱,法國政府表示,將從2025年起禁止對快時尚公司及其產品進行宣傳,以及考慮對相關產品額外徵稅。作為擁有中國血統的SHEIN,即便已將總部搬到新加坡,也難以逃脫相關爭議。

所以,從SHEIN的角度看,它可能並不願意捲入相關議論,因而始終保持低調,成為全世界最神秘的獨角獸之一。

據聯合早報1月25報道,SHEIN向英國議會委員會主席提交書面證據說,其銷售到美國的產品,不使用中國棉花。加之不少用戶科普的關於shein總部已搬遷到新加坡的信息,SHEIN除了中國供應鏈和創始因素之外,已經高度淡化其出生地色彩。

某種意義上,SHEIN之所以成為海外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是因為其與中國供應鏈相關的背景,包括生產方式、低廉的價格等。但SHEIN選擇全球化方式,又在試圖強調自己不是傳統意義上綁定中國供應鏈的快時尚企業,而是一家新興的全球化公司。

這其中存在矛盾,而從海外用戶的中國用戶的交流來看,大多數人仍然傾向於相信,SHEIN的優勢來自其中國供應鏈。對於SHEIN來說,繼續嘗試淡化中國背景是否還有必要?這個問題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