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蘇箐:當下自動駕駛仍是「高科技玩具」

撰文/劉曉林

在眾多智能駕駛技術人才都投身具身智能賽道的形勢下,智能駕駛作為「第一個在物理世界跟人交互的機械人」,能否儘快突破「高科技玩具」的價值段位,是蘇箐的焦慮所在。

在日前舉行的「地平線智駕科技暢想日」上,當被提問「地平線Super Drive全場景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技術優勢和開發理念是什麼」時,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請出了公司副總裁、首席架構師蘇箐,他以觀點犀利被人所知,這次是他加入地平線兩年後的首次現身。

蘇箐是國內首批致力於自動駕駛研發的技術人才之一,他早在2012年就投身自動駕駛領域。在加入地平線前,蘇箐的身份是華為汽車BU智能駕駛產品線總裁、首席架構師、智能駕駛產品部部長,曾參與開發了華為達芬奇AI芯片架構,在出任華為智能駕駛產品部部長期間推出了自動駕駛系統方案ADS,並在北汽極狐阿爾法S上進行了測試。2022年1月,蘇箐因針對智能駕駛安全性的爭議發言離開華為,隨後加盟地平線,目前整體負責地平線智駕系統Horizon SuperDrive的產品研發和量產落地。

「坦率地講,凱哥(地平線創始人余凱)是很樂觀的,(但)我做自動駕駛做到現在已經快抑鬱了。實話實說,做自動駕駛真的非常難。」身着半舊黑色長T恤和黑色運動褲的蘇箐,一上場就「潑冷水」,澆滅了余凱花一個小時調動起來的昂揚氣氛。

蘇箐表示,做了十多年,自動駕駛至今仍無法超越「人類」,這讓他很有挫敗感。如今身邊很多優秀的同學都已經改行去做具身智能機械人了,他自己也被勸說投身其中,但他認為「連一個自動駕駛都搞不定,有什麼資格去做機械人?」

在近十分鐘的演講中,蘇箐回答了對自動駕駛的價值界定,中國方案的「拐點」何時到達,以及地平線的路徑選擇等多個問題。在眾多智能駕駛技術人才都投身具身智能賽道的形勢下,智能駕駛作為「第一個在物理世界跟人交互的機械人」,能否儘快突破「高科技玩具」的價值段位,是蘇箐的焦慮所在。

沒有「銀子彈」、沒到達拐點

「十多年了,全世界最聰明的人花了這麼多錢干這件事情,它還沒過拐點,我有時候就會很絕望。」蘇箐所說的「拐點」,是自動駕駛的功能表現做到「比人好」。

「第一個在物理世界跟人交互的機械人」是蘇箐對自動駕駛的定位,它對標的是人類本身。「當自動駕駛比不過人的時候,簡單點說它就是高科技的玩具。當它有一天做得比人好的時候,它的價值立刻就會跳上去。」蘇箐將其稱為「拐點式的價值體系」,前期一切技術鋪墊都是為了實現這一「拐點」的飛躍。

「我覺得很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系統真正達到了我剛才說的這個拐點,我們只是能看到這個希望。」蘇箐說。隨着技術經過了五到六代的演進,整套數據驅動範式已經成立,他表示能看到曙光在前。

這一曙光是蘇箐仍堅持留在自動駕駛賽道的原因。作為國內量產規模最大的智駕科技公司,地平線成為蘇箐實現其技術理想的平台。但是,在回答「地平線的技術優勢和理念」這一問題時,蘇箐直言,地平線並不打算跟任何技術路線進行比較。

「我已經幹了這麼多年,對每年出現的新概念、時髦的詞已經完全沒有感覺了。」蘇箐說,「因為像這種複雜的系統,這裏面沒有一個銀子彈(軟件開發領域的概念,形容看似簡單卻能高效解決問題的方案),也沒有什麼一招制敵的方法。明天有一個聰明人搞個東西(就能)把它搞定了?沒有這種事情。」

近年來,蘇箐目睹了很多自動駕駛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他的體會是,每個技術都會很快地經歷從「覺得很美好,能解決所有問題」,到對它產生懷疑,再到發現「它的邊界其實就在那」的過程。

因此,蘇箐認為,建立一個複雜系統的正確方式是:在一個紮實穩定的底座上,不斷地把新的方法集成進去、使用起來,然後不斷地往前滾動。

雖然三年前曾對特斯拉的安全性提出過質疑,但經歷了三年的沉澱後,蘇箐認為,如果拋開跟人類的比較,一定要給地平線找個對標對象的話,他會選擇特斯拉FSD。「他們(特斯拉)整個團隊的素質和創新精神是讓人敬佩的。我自己去試過以後,坦率地說,我能看到他們在技術方面有很多獨到之處,甚至在某些地方是有斷代式領先的。」蘇箐表示。

中國方案之優劣:

由五分鐘體驗決定

雖然推崇特斯拉,但蘇箐強調,中國的自動駕駛環境和美國是不一樣的,包括算力上的差距、中國基礎建設的複雜性和不受規範的駕車行為等問題,「這導致大量博弈的問題需要去處理,這些中國特有的問題也是現在的數據驅動不太能有效地解決的」。

以「解決真正的問題」為目標,地平線將選擇比較務實的道路。「系統的內核完全是一段式的端到端的數據驅動,但是在一些數據比較稀疏、短期內用更大的數據量也很難收斂的時候,我們也會用一些有經驗的工程師做規則的東西,是一種雙並行的系統。我們目前實踐下來,這是最有效的」。

蘇箐認為,做市場宣傳的時候,「端到端、數據驅動」這些概念被講得天花亂墜,但對消費者而言,所有決定都由上車五分鐘的體驗來決定。讓消費者感覺這個智駕系統是與眾不同的、可以信賴的,才是產品能賣出去的關鍵。「中國(智能駕駛行業)這幾年的氛圍是我不太喜歡的。我們應該去解決一些真正的問題,而不是天天活在營銷裏面」。

至於產品如何做,蘇箐給出的答案是希望地平線能按照iPhone的標準去做產品,去解決真正的問題。「到現在為止,我最信仰的做產品的人還是史蒂夫·喬布斯,我覺得iPhone在所有細節上都做到位了,沒有什麼漏洞」。蘇箐認為,在目前這一代產品人里,沒有其他人能達到這種高度。

2025年目標:

脫離「高科技玩具」的價值段位

在蘇箐的演講中,自動駕駛仍是「高科技玩具」的說法多次出現。兩年前,余凱也發表過類似觀點,認為自動駕駛在未來十年內都難以實現從「能用」到「好用」的升級,但余凱在當天推翻了「自動駕駛十年終局仍是L2++」的預判,認為自動駕駛將按照「三年可以脫手開、五年可以閉眼看、十年可以隨心開」的速度落地。

蘇箐透露,地平線要在2025年就實現自動駕駛系統的價值躍升。按照「解決真正問題」的思路,自動駕駛以前只扮演「高科技玩具」的角色,後來它慢慢地變成「在高速上好用,在城裡不太好用的狀態」,這也是當下的狀態,它的價值是可以自己認路開車,司機去監督它就行。

但蘇箐認為,這還遠遠不夠,因為中國人上下班基本不走高速,城市交通才是真正的挑戰所在。要實現這一層價值突破,就要解決一個本質的「誰給誰兜底」的問題,也即到底是自動駕駛系統依賴人,還是人依賴自動駕駛系統。

在蘇箐看來,真正有價值的自動駕駛階段應該能做到「你每天加班加到很累,覺得自己開車不太安全的時候,只要把系統激活,就能放心地讓它幫你去開車」,這也是地平線在2025年要做到的目標。

上述「系統開車比人更安全」的說法,是否意味着蘇箐所追求的技術拐點即將達到?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地平線在2025年要做兩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用一段式的端到端把「類人」做上去,即智能駕駛更像人類駕駛。

余凱在2024年初曾透露,地平線正在打造高階智駕的擬人化自動駕駛系統。2024年四季度,地平線推出了征程6系列芯片,基於此的高階智駕方案將在2025年正式交付。據悉,該系統具備處理複雜場景跟周邊交通參與者的博弈能力。

蘇箐表示,地平線在2025年的第二項工作是把車的緊急接管安全性至少提升100倍,這件事情非常難,不過地平線的團隊已有了一些新的方法論的線索。兩項工作完成以後,地平線將能夠推出與市場上現有產品都不相同的智駕系統。

「與眾不同」和「解決實際問題」,是蘇箐評定自動駕駛價值高低的兩項基本標準。2025年,隨着地平線高階智駕系統的正式量產上車,蘇箐的「絕望體驗」能否終結、余凱的商業野心能否實現,都將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