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廠商明知小屏手機呼聲高,還在死磕大屏?

目前手機屏幕尺寸,基本去到了6.7寸往上,一部分玩家歡呼,這樣的尺寸帶來了強勁的配置:大電池,快充,超強的散熱。

然而,有多少人歡呼就有多少人哀傷,因為大屏手機無一例外的犧牲了作為一款手機最基本的屬性便攜性,手感和重量

這也是為何小米14明明哪項配置都不頂級卻叫好又叫座,6.1寸iPhone價格不菲依然銷量霸榜。大家都知道,目前小屏旗艦隻有iPhone,小米可選,三星水土不服。

既然小屏機的潛在市場不可限量,為何廠商悉數放棄呢?

就拿尺寸來說,大屏手機可以容納更大的電池,更好的兼容快充,塞進更大的散熱板,高負載表現也不容易翻車。

而寸土寸金的小屏手機,光是元器件堆疊就十分考究,另外,每增加一項配置都會嚴重影響散熱。

研究如何把更好的配置塞進更小的機身且不翻車,才是無法估量的科研投入,成本巨大且回報慢,極其考驗廠商格局與沉澱。

其次是供應鏈,大屏當道,統一化,標準化生產可以有效縮減成本,如果為小屏單獨開闢一條生產線,意味着巨大的試錯成本,這也是為何我們看到某些廠商「一套模具用三年,拼拼湊湊又一年」!

最後是差異化戰略,大部分國產旗艦在品牌影響力,系統,生態方面無法和蘋果華為正面對抗,只能另闢蹊徑:靠堆料,配置來保住市場。

如放棄大屏,大尺寸,以現有的技術無法堆疊出有吸引力的配置,失去核心競爭優勢,想與之抗衡難上加難。

綜上所述:不是廠商不想做小屏,不能做小屏,而是做一款旗艦標準的小屏太難,誰都不想試錯,看三步,走一步,等待對手犯錯,再踩着對手的實體前進,雖然不冒險永遠被動,但至少能保住當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