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式」培養產業急需人才 重慶支持校地共建50個現代產業學院

「教育強市區縣行」新聞發佈會現場。華龍網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訊(記者 姜念月)6月17日,重慶市舉行「教育強市區縣行」新聞發佈會。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宴兵表示,目前,全市共有高校78所,在校生138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3.5%,進入世界公認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方面,全市高校共有科研人員6.5萬人,集中了全市70%以上的國家級基礎科研平台、80%以上的兩院院士、90%以上的基礎研究項目,湧現出納米時柵等一大批原創性、標誌性、有重慶顯示度、有巨大發展潛力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產學研創新融合體系基本構建,以高等教育龍頭之力支撐教育強市的勢頭持續向上向好。

為助力重慶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建設特色高水平大學的關鍵時期,重慶市教委已經和9個區縣簽訂了服務合作協議,預計今年年底與20個左右區縣簽約,力爭到2027年,全市高校應用學科專業與全市產業匹配度達到90%以上,建成產學研合作機構100家,互派科研人員1000人次,服務企業5000家,承擔聯合攻關項目1萬項,實現區縣全覆蓋。

接下來,重慶市教委將以「教育強市區縣行」為統攬,奮力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具體來看,重慶市教委將在促進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精準匹配方面,推進人工智能+學科群專項行動,及時撤銷或調整不適應、不匹配專業。健全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支持校地共建50個現代產業學院,合作開發課程,聯合打造實踐平台,縮短培養「時差」,「訂單式」培養產業急需人才,解決急需緊缺專業更新慢、行業企業人才荒的問題。

在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合作共贏方面,設立「助力區縣專項」科技項目,發佈區縣和企業需求榜單,鼓勵科研人員揭榜挂帥,將聯合攻關項目在重大重點項目中的比例提高到70%左右。迭代升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系統2.0版本,實現全流程網上服務,已在線發佈區縣和企業需求1100餘項。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優勢企業、科技型企業等轉移,每年向企業轉移專利數量不低於600項,推動高校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躍上生產線」,促進高校的「知識產權」變為「資產資本」,提高企業產品「含科量」。

在促進校地交流和就業創業雙向奔赴方面,將加強科技創新智庫和企業智庫建設,定期組織高校向區縣派駐專家服務團,幫助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提供科技服務。匹配區縣產業地圖,實施「雙千雙師交流計劃」,每年選派100名高校科研人員赴企業擔任工程師,其中50名掛任企業「科技副總」。搭建更多青年來渝留渝創新就業創業平台,開展就業創業促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