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國重器到手機電腦,它是諸多顛覆性技術的源頭 第三屆全國超材料大會舉行

圖說:第三屆全國超材料大會現場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近日,第三屆全國超材料大會舉行,2000餘名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產業界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深入研討交流。

本次大會由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超材料分會、中國物理學會電介質物理專業委員會、中國電子學會元件分會主辦,上海海事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范潤華教授及其團隊參與承辦。大會以「交叉互聯科學力量 重構物質賦能創新」為主題,院士報告6場,分會報告1100餘場,研究生報告180餘場,同時還包括牆報交流、展覽展示、技術推介等多種形式的交流研討。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在大會開幕式上指出,超材料是本世紀十分活躍的前沿交叉科技領域,是諸多顛覆性技術的源頭。大會將有效推動我國超材料理論研究、設計與製備研究、器件應用研究,增進超材料學術界和工業界間的學術交流、技術交流與應用推廣,促進我國超材料研究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以及應用發展。

圖說:大會主席合影

上海海事大學范潤華教授也是大會主席之一,他帶領科研團隊,長期致力於船舶材料與器件研發,在超材料領域做出了不少開創性工作。范潤華認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超材料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帶來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正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面對科技快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共同維護科技安全。」

「團隊將繼續聚焦航運特色,致力於推動原始創新技術以及超材料在船舶領域的應用。」范潤華告訴記者。

范潤華教授團隊成員孫凱副教授在會議發言中表示,20多年來,在國內外研究人員的持續攻關下,超材料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從航空航天到人工智能,從大國重器到手機電腦,遍布超材料的身影。

本次大會特別關注年輕人的成長,專門設置了研究生論壇。上海海事大學材料專業博二的楊鵬濤高興地說:「能有機會參加本次會議,感到十分榮幸。有助於掌握科技前沿,開闊學術視野,為今後的研究工作提供新思路。」

據悉,超材料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但直到21世紀初才被人們真正關注。所謂超材料,指的是一種通過人工微結構在亞波長尺度內精確調控物理場的複合材料,本質是在微觀層面上對自然界材料的分子和原子進行重新排列和設計,使材料形成全新的功能結構,以獲得自然界材料所沒有的特殊性能。超材料曾四次入選《科學》年度「十大科技突破」,被納入我國2035新材料強國戰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