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充電樁鬧劇再次上演? 再次重申:玻璃心不要買電車!

五一期間,出行迎來了大高峰。

關於出行這件事兒,最大的問題依然是電車的充電問題,PHEV以及REEV車輛還不怕,因為有發動機在做底層支撐。本質上來說混合動力車型,還是屬於燃油車。

只是藉助電機的優勢,將內燃機可靠性的優勢發揮到了最高。所以在嚴格意義上來說,PHEV車輛從來都不怕堵車,第一可以加油,第二油耗要比同排量的純燃油車更低。

但純電車車主就非常痛苦了,一定會遇到兩個客觀的問題。

一個是,電車的通勤能力非常弱,五一出遊,電車想要出省基本上是不可能了。因為絕大多數電車的標定續航都是在500km-600km左右,實際也只能跑350km-400km左右。

另一個是,電車充電的便利性,和充電樁的空置率直接掛鈎,比如說在五一這種高強度的出行節點,充電樁不可能有閑置。

熱門地區的平均排隊車輛在3-5台車以上,一般地區的充電排隊車輛也得有1-2台車,以一台車最快30分鐘的充電時間來計算,基本上都是以小時計算。

新能源車主要分兩類,一類是裝着發動機的PHEV車型,技術類型是比亞迪的DM-i為主,另一類是沒有發動機的EV純電動車。

這兩類產品其實完全不同,但都享受着購置稅補貼、不限行路權。

怎麼選?很簡單。

如果你經常在市區代步使用,一定不會用這台車跑長途,並且這是家庭的第二台車,那麼買EV純電動車就完全沒錯,因為日常使用真的非常方便,並且使用成本很低。

如果家裡能且只能買一台車,那麼買PHEV就更加合適。

因為PHEV車型可以承擔更重的出行責任,即便是在五一、十一、春節期間出行,也不會因為無充電樁使用而耗費大量的時間充電。

內燃機的問題,是在起步、加速、倒車等高負荷、低效率工作區間時,熱效率非常低帶來的油耗高問題,在PHEV動力架構中,這些工作都交給電機驅動,整體油耗要更低。

根據測算,PHEV車輛的綜合油耗要比燃油車低30%至少,所以是充分享受了內燃機、電機發展帶來的紅利。

純電動車的一個重要問題,其實就是充電樁數量仍然不夠多。

目前主流的外部商業充電樁,功率都在100kW左右,想要在夏季充滿一台車需要30分鐘,冬季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在今年4月份的上半個月,新能源車的滲透率達到了50%以上,這說明有充電需求的用戶越來越多。

但充電樁的拓建、迭代速度非常慢,無法供給這些充電樁充電,熱門時間段搶充電樁的問題必然會非常明顯。

所以回歸到一個本質問題,如果你能且只能買一台車,那麼一定要買一台帶有內燃機的車輛,油車也好、新能源也罷。

因為車依然有很強的工具屬性,在基礎建設仍然不夠用的基礎上,拋棄內燃機是一個不理智的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