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德國等國家的強烈反對,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於9月13號宣布啟動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並揚言此舉是為了保護歐洲車企免受「得益於政府補貼」的中國電車的影響。作為被攻擊的一方,中國在馮德萊恩發出調查預告時就已經好言相勸,但遺憾的是,中國的勸阻沒能讓對方回心轉意,而為了更加有力地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我國在10月20號這天正式對外宣布,將石墨類相關製品實施臨時出口管制措施。
據環球網援引商務部20號發佈的公告內容稱,本次被限制出口的石墨類相關製品,包括天然鱗片石墨及其製品,同時高純度、高強度、高密度的人工石墨材料及其製品也被一併管制出口。需要注意的是,公告要求任何出口經營者在辦理出口許可手續時,必須提供「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證明」,以及「進口商和最終用戶情況介紹」。此舉是最大限度明確受管制貨物的最終流向,不會被用來破壞中國國家安全與利益。
馮·德萊恩於9月13號宣布啟動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
同時公告還指出,出口經營者若違法出口,商務部、海關等部門將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將追究刑事責任。雖然這份公告「處處不提歐盟」,但公告的內容卻又「處處指向歐盟」。首先,我國此次以「石墨」作為抓手,就是對歐盟發起的精準反擊,石墨作為一種大規模應用的現代工業重要戰略資源,由於其耐高溫性、抗熱震性、導電性、潤滑性、化學穩定性以及可塑性等眾多特性,既能用在耐火材料、電極電刷、鉛筆、鑄造、密封、潤滑等傳統工業領域,同時還能在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乃至於核電領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依照目前已公開的數據顯示,石墨在新能源電池領域的消費量佔比已經超過了50%,是石墨當之無愧的最大消費領域,可以說石墨與鋰礦石一樣,是任何國家衝擊新能源汽車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原材料之一。但石墨也和很多礦產一樣,儲量豐富卻分佈的極不均衡,目前全世界已經探明的天然石墨儲量約為3.3億噸。
石墨是電動汽車電池的重要生產原料
土耳其位居第一,第二和第三分別是巴西和中國,僅這三個國家就已經佔到了全球總量的66%。而細分到具體的石墨種類時,中國「地大物博」的特點再次得到顯現,我國是目前少數幾個石墨資源種類非常齊全的國家之一,總保有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而這一次之所以選擇管制石墨出口,一是因為石墨在新能源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二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在過去十年里,都加大了對石墨資源的重視程度。
作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產國以及出口國,中國必須靈活運用手中的優勢,可以預見的是,當我國宣布對石墨實施臨時出口管制之後,美歐勢必會再度炒作所謂的「中國經濟脅迫」,並且繼續鼓吹「遠離中國供應鏈」,隨後的戲碼就是研究「可行性方案」,在不依託中國的情況下實現自給自足。
而現實情況是,歐盟若想自主開採、研究、生產用於新能源汽車的高質量石墨,勢必會耗費額外的時間和成本,而且造出來的產品,在價格上也無法和中國競爭,即便對方有所成果,中國還可以通過解除管制對其進行價格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