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套上「安全框架」,推動實現「懂道德的AI」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蘇雅

2022年,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創新治理成為熱點議題,我國相關的行業標準和地方法規密集建立,科技監督和科技倫理治理走向法制化、規範化。5月5日,《2022年中國前沿科技創新治理的重要進展與總體趨向》在北京市科協專業智庫「論策論道」活動上發佈。會上,專家表示,要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套上「安全框架」,並最終推動人工智能有道德、合乎倫理。

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既包含着社會進步的新機遇,也帶來了技術濫用等不確定性風險。「2022年,可以說是中國科技創新治理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發展管理系教授、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李建軍說,當前,我國科技正處於轉型發展時期,在前沿領域乃至科研「無人區」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時,對科技風險防控的預警和治理也面臨極大挑戰。

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創新治理成為了2022年的熱點議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數據來自社會,而數據中就隱含了人類的偏見,在此基礎上訓練的人工智能,顯然無法保持中立。」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毅表示,如果不對大模型進行價值觀校準,其可能會基於統計顯著性給出匪夷所思的答案,「我們要先建立起倫理安全框架,而最終目標是實現有道德、合乎倫理的人工智能。」

在科技監督和科技倫理治理向法制化、規範化發展的同時,前沿科技領域的行業共治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曾毅領銜的團隊發佈的「智善」人工智能倫理安全平台體系,就是人工智能領域行業共治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智善·觀行」觀測站,便是通過公眾反饋、察言觀行來判斷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道德品行」,用技術規範技術。

「人工智能治理關鍵在『人』,治理的對象歸根結底也是『人』。」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認為,人工智能是革命性通用技術,是具有「頭雁效應」的先進生產力,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為當前人工智能發展的前沿,需要通過有效的治理,促進而非阻礙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