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出手,小米被當成「韭菜」收割,6.8億美元資金全被沒收

自2020年以來,印度政府加強了對中國企業的審查,給這些企業在印經營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其中,小米在印度的遭遇引起了中企的高度關注。

小米6.8億美元資產被凍結

環球網報道,小米印度公司最近向印度法院申請解凍6.8億美元資產(約等於47億人民幣),但遭到了拒絕。小米表示他們正在研究此事,並等待書面命令。此外,小米還強調他們在印度的業務完全符合當地所有法規。無論如何,對於那些在印度經營的中國企業來說,未來將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

事實上,手機行業在印度遭受政府限制,只是因為印度政府對中國企業進行壓制的表現之一。報道稱,受此前中印邊境局勢影響,許多中國公司在印度的業務受到影響。當時印度政府以安全擔憂為由,宣布禁止了超過300個中國應用程序,其中包括備受歡迎的短視頻應用程序TikTok同時,印度還收緊了對在印度投資的中國公司的管控。此舉導致了兩國之間的商業交流減少。這一舉動不僅影響到了中國企業的發展,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印度政府出手,小米被當成「韭菜」收割

根據Canalys市場調研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022年全年和Q4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數據中,中國廠商依然佔有三個席位,保持了其在市場中的領先地位。小米以13%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廠商中排名第一,且其全球排名也繼續穩定在第三。不過,由於印度政府經常採取各種針對性措施,小米的市場份額也快速下滑。2023年第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下降20%至3060萬部。小米的出貨量僅為500萬部,下降到第四位,其榜首位置也被韓國三星奪走了。

三富工程印度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長嚴瀟瀟表示,雖然印度政府對在印中資企業的打壓已經司空見慣,但是他們還是要繼續做生意。他觀察到,目前留在印度的中資企業主要是涉及「果鏈」的企業,不少其他企業已離開。

還有其他在印中企公司人員指出,在印度,大部分中國企業都處於虧損狀態,需要用國內資金進行輸血。目前,在印度的中資企業多集中在重資產領域。對於印度政府的打壓,對小米等中企為了保存現有市場份額和確保先期投入的收益,這些中國企業不得不艱難地維持在印度的運營。

多個中企未逃脫印度「毒手」,美韓企業也不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小米事件的背後,是印度政府對在印中企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蓄謀已久的大圍獵。去年7月,印度警方對vivo印度分公司展開突擊搜查,並凍結了119個銀行賬戶和近4億人民幣資金。儘管vivo後來多次上訴並打官司,成功解封賬戶,但印度政府仍要求vivo支付10億多元的保證金,相當於白乾兩年。此外,oppo也被印度政府在夜間查封了辦公地點,理由則是涉嫌逃稅。

實際上,不僅僅是中企,許多來自美國、韓國等國家的企業巨頭也在印度遭遇了挫折。沃爾沃、麥當勞肯德基、三星、亞馬遜等都曾在印度投資,但都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

可口可樂更是一個例子。上世紀五十年代,可口可樂在印度投資設廠,憑藉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先進的技術,成功征服了當地消費者,成為了印度市場的龍頭企業。然而,這種壟斷地位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印度政府開始擔心可口可樂會破壞當地飲料產業的發展,於是採取了措施限制其發展。1977年,印度政府要求可口可樂將其在印度公司股權削減,並交出可樂的配方。面對這樣的土匪式手段,可口可樂感到不安,甚至一度退出了印度市場。

印度經商環境堪比「殺豬盤」,很難成「下一個中國」

印度的經營環境,可以說是堪比「殺豬盤」,先用各種甜言蜜語誘騙外資企業到印度來發展業務。但是,一旦這些企業在印度獲得成功並賺到了錢,印度政府立即會出手砍一刀,讓這些企業陷入不利的境地。此前聯合國宣布印度將超中國成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不少人以為,印度未來可能藉著人口紅利在經濟上超越中國。但就憑這樣的經營環境,如何留住外資企業。

總之,印度需要採取積極的措施來吸引和留住外資企業。只有通過改善經營環境,印度才能真正實現其經濟增長的目標,並成為一個真正值得投資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