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圈傳來兩個消息,在任正非官宣,華為2022年科研投入超過1600億元後。阿里的CFO也透露,阿里近三年的科研投入都超過了千億。在做科研這件事情上,阿里、華為等都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在中企被美「卡脖」後,央媒就發出了警示,國內科技企業一定要堅持自主研發,要把「糧」緊緊握在自己手裡,才能真正做到「心中不慌」,科研才是唯一的出路。毫無疑問,央媒的警示奏效了,阿里選擇了正確的道路。
事實上,搞科研這件事情,阿里並非「才開始」,早在2009年,阿里就昂首闊步的開啟了「自主研發」的道路,而當時提出要搞自研的王堅,卻被外界貼上了「騙子」的標籤。由於當時超過90%的企業都堅信「買辦」更正確,認為搞科研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為,所以對於阿里雲的成立,外界都不看好。
但儘管當時的阿里年凈利潤只有十幾億,但卻依然堅定的拿出十億,支持王堅搞自研。這條路確實不容易走,王堅也多次崩潰大哭,但事實證明,王堅的選擇是沒錯的,阿里的堅持是正確的。經過十幾年的科技研發,阿里雲不僅成為國內雲計算領域的「一哥」,還擠進了全球前三。
值得一提的是,王堅背靠阿里巴巴,不僅獲得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還當選了全國政協委員。相當於阿里亮出「真實身份」,官方也認可了其對中國科技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客觀來說,科研這件事情,並沒有想像那麼容易。很多人都覺得,科技技術的研發是國家的責任,但事實上,作為中國科技企業,也應該主動承擔其更多的社會責任和科研責任,國家科技進步了,才能給中企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阿里就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超千億元的科研投入或許比阿里的凈利潤還要高,但阿里是有遠見的。不為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誘惑,專註科技研發,聚焦中國科技產業發展,這也是阿里在十幾年前就堅定不移走上自研之路的關鍵,有一說一,阿里是有遠見的。
如果中國科技企業都能夠將央媒的警示聽進去,且付諸行動,那麼中國科技的未來就有希望了!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