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有狠活|讓澳大利亞人害怕了一周 「小紐扣」究竟是什麼?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周家夷 譚羽清 邊雪

根據澳大利亞sbs消息,丟失的力拓礦業劇毒放射性物質容器在當地時間2月1日上午11點被找到了。這距離發現該容器已經過去了一周,距離容器丟失至少2周。在放射容器發現的地點已經設立了一個20米的隔離帶,西澳大利亞州首席衛生官安迪羅伯遜表示,鑒於發現膠囊容器的地點地處偏遠,危險性並不大。

據了解,這個丟失的放射容器直徑6毫米、高8毫米,還不如一顆紐扣大,卻讓澳大利亞人整整擔驚受怕了一個星期。它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

「小紐扣」被找到的地點

高放射性物質容器丟失

兩周後終於被找到

1月27日,西澳大利亞州首席衛生官安德魯·羅伯遜在一次緊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宣布,一個裝有高輻射物質的容器丟失了。它的直徑為6毫米、高8毫米,比一枚普通的硬幣還小一圈,甚至還不如一粒紐扣的大小。這個「小紐扣」內含少量放射性物質「銫-137」。這是一种放射性物質,如果長時間在2.5米以內近距離接觸可致人死亡。

「小紐扣」在1月12日從西澳州紐曼鎮附近的礦場被運走,16日駛抵西澳州首府珀斯市郊倉庫。但直到25日開箱檢查,人們才發現這個膠囊容器丟失。它是一個用於檢測鐵礦石密度的儀器的組件之一,人若站在旁邊一小時,相當於接受10次x射線檢查。

在發現「小紐扣」丟失之後,相關部門嘗試尋找,兩天之後才對民眾進行了公布。西澳州消防和緊急服務部安排人員用手持放射檢測設備和金屬探測儀沿36公里長的繁忙貨運線路展開搜尋,但是整整搜尋了5天之後仍舊沒有結果。當時就有專家擔心,這個「小紐扣」已經嵌入其他車輛輪胎,遠離了西澳大利亞,到了人口更加密集的東部。如果這樣,那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工作人員進行地毯式搜索

澳洲防輻射及核安全局在1月31日緊急介入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他們的工作人員攜帶專業設備,開車從紐曼鎮附近的礦場開始搜尋,在距離礦場120公里處檢測到了核輻射的信號。隨後,搜索人員又使用便攜式搜索設備,最終在距離道路2米的地方找到了它。膠囊容器附近20米的範圍都被設置成了隔離區,但西澳大利亞州首席衛生官安迪·羅伯遜表示,鑒於發現膠囊容器的地點地處偏遠,而且它似乎並沒有被移動過,較為安全。

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有威脅

中國礦企已很少使用

那麼,這個讓澳大利亞人焦慮了一周的「小紐扣」是做什麼的?它到底有多可怕?

四川省人民醫院核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勁介紹,人工放射性核素是核裂變產物,它來源於核武器爆炸、核電站泄漏、核反應堆的產物和廢料,工業、醫療或科研過程也會產生。自然界幾乎沒有銫-137,一般是從核試驗或核反應堆廢物、核燃料廢物中產生。

「人工核素銫-137進入人體會積聚在肌肉組織中,對身體產生較持久的影響,並有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風險。銫-137對人體的慢性損傷還表現為各組織和器官的炎症性病變。」黃勁介紹,放射性核素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衰變掉一半所需要的時間,碘-131的半衰期較短,大約是8天,三個月後幾乎所有的放射性碘將完全衰變而消失,在核污染初期可通過服用碘化鉀防止碘-131的聚積。而銫-137半衰期為30年,一般至少要10個半衰期,也就是300年,才認為其安全。所以銫-137會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構成更大的威脅。

某智慧礦山管理平台的負責人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銫-137放射性同位素,能產生伽馬γ射線,可以用來製作檢測儀器,如用來測濃度的濃度儀、用來測井巷的測井儀等等,醫學上伽馬γ射線也用得比較多。但銫-137對人體的傷害也大,近距離長時間接觸可致死。這种放射源檢測儀器管控很嚴。以前礦業企業尤其是大型礦企都有伽馬γ射線的濃度儀,現在因管控很嚴,丟失追責很重,而且有其他替代品了,在中國的礦企逐漸不用了。

據了解,1987年,巴西戈亞尼亞市發生過一起因放射治療用銫-137放射源破損導致放射性物質泄漏和污染的輻射事故。這起事故產生約3500t放射性廢物,造成14人受到過量照射,4人在4周內死亡;約112000人接受監測,近300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數百間房屋受到監測,其中85間發現被污染;整個去污活動產生5000m³放射性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