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這一賽道上,誰跑得快誰就掌握了話語權。對此美國一定深有體會,由於率先爆發了工業革命,美國在多個科技領域領先全球,制定了很多行業標準,專利費賺了一茬又一茬。而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則深受其害,飽嘗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滋味。
人有我有,說話才硬氣!以中國為例,進入21世紀以後開始在科技領域發力,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終於在一些領域上趕超美國,比如雜交水稻。11月2日,袁隆平院士又帶來了一個好消息,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再創新高!「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袁隆平院士的話底氣十足。
不僅如此,中國在某些科技領域的成果開始領先全球,5G通訊技術就是典型的例子。以華為、中興為首的中國通信企業從90年代左右開始追趕,經歷了1G空白、2G跟隨、3G參與、4G並跑之後,終於在5G時代實現領先。截止到今年6月份,華為和中興擁有的5G專利數量分別是3147件和2561件,佔全球總數的34.3%,比全美科技巨頭加起來的總數還多。
這讓美國坐不住了,1G-4G一路遙遙領先,沒想到在5G時代折戟。任正非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大方承認:華為5G設備領先全球12-18個月。情急之下,美國只能升級制裁令,切斷華為自研芯片和購買芯片的路徑。不過這並不能改變什麼,在5G方案上錯誤選擇毫米波的高通,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而美國沒有想到的是,中國近日又有一個科技成果領先全球。據媒體報道,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教授傳來一個好消息,由潘建偉帶隊的中國小組與德國、意大利共同研究的量子計算機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已經成功模擬了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實現人類歷史上零的突破。
那麼問題來了,量子計算是什麼,有什麼用?
傳統的計算機語言只有0和1,由於只有兩位運算,在處理一些複雜的運算時,效率往往不會太高。而量子計算通常可以控制更多的運算格點,以潘建偉教授研發的這台量子計算機為例,它可以控制71個格點,你可以把它簡單理解為71進制的計算。與二進制相比,每增加一個運算位,計算能力就會有指數級的增長,效率大大提高,對很多科研項目來說意義重大。
量子計算機研究的突破,連美國的科學家都在社交媒體上連連稱讚,畢竟美國研究了這麼多年,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可以說,中國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領先,比中國5G的優勢還大。
幾十年來,中國科技領域不斷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離不開一代代科學家的埋頭苦幹,像兩彈一星錢學森,載人航天孫家棟等等,中國人不斷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實力,向科學家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