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人民日報都報道了關於揚州一位70歲的盲人老伯的遭遇,老人因為眼球缺失在營業廳辦理手機卡的時候竟被要求"睜眼做人臉識別",這個事情在網上引起非常大的關注。
根據工信部的一個數據,我國目前是有超過30%的公共服務場所是配備了智能設備的。中國殘聯專家在接受新網採訪的時候說:科技發展不能變成特殊群體的一個玻璃牆。
就像在這次的事件中的營業廳工作人員反覆強調這是正常的程序,可程序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準備好提其他的解決方法呢?
你可以想像一下,老婆眼睛是睜不開的,有殘疾證工作人員卻舉着下手說請你睜開眼睛,這種做法是不是有點太荒唐了呢?
澎湃新聞的記者也實地採訪確認了真實的場景,但有意思的是當記者追問是否有替代方案的時候,工作人員突然改口說:可以特殊情況特殊處理。
中國的盲人協會統計顯示,四藏群體使用電子設備的障礙率高達78%,北京的某個律師所合伙人王律師是告訴記者:《殘疾人保障法》五十五條是有明確規定的,公共服務機構應當提供無障礙服務。
但是其實現實裏面,很多場所的智能設備+人工服務這種雙軌制還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因為真正殘障人士去到的時候,很難給出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的方式。近日新京報也報道了廣州已經有銀行推出了"聲紋識別+人工核驗"的雙通道服務。
那麼揚州的殘聯在事件曝光以後也是快速的介入,目前這個營業廳已經承諾增設特殊服務的窗口,這些變化會慢慢改變殘障人士遇到的這些問題。
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的話,那麼面對那些殘疾人遇到雙手缺失的人,那你是不是還要讓他按指紋呢?這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須要做出更人性化的一個處理。
如果服務不能人性化一點,而是按照規章制度來的話,那麼對於弱勢群體是不公平的,雖然可能整個流程是合法合規的,但是那對於這些殘障人士何來公平可言?
還有就是那些老人他們不會使用智能機,那對於這些要各種下載APP的那些服務,那是不是就做不了了呢?
而且現在很多都開始走向智能化,什麼事情都要手機才能辦理,好像沒有了手機什麼事都辦不了了一樣的。
規矩都是由人來定,也是由人來改變的,特殊情況,特殊對待。規矩本來是一件好事,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但是一旦把規矩用過了頭,那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對於殘障人士的各種服務,你有什麼特別的看法。
(內容來源)
本文事實依據來自: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客戶端、澎湃新聞、中國新聞網、紅星新聞等權威媒體報道,數據引自中國殘聯2023年度報告、工信部公共服務智能化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