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天津力生製藥披露了全資子公司中央葯業與銷售代理商凱安瑞醫藥的合同糾紛結果:中央葯業向凱安瑞醫藥賠付約1682萬元。
雙方的糾紛來自代理銷售的頭孢地尼分散片,2018年,兩家公司達成合作,由凱安瑞醫藥負責銷售中央葯業的這一產品。之前合作一直很順利,但執行到2021年1月1日-2030年12月31日這一時間段時,雙方直接翻臉了。
背後原因很簡單:中央葯業的頭孢地尼分散片沒有搭上第三批集采放量直通車,市場被嚴重擠壓,院內院外都不好賣了。但力生製藥不管這些,表示因為計劃任務考核量未達標,對凱安瑞醫藥所交的市場保證金不予退回,另外還要求賠償未提貨損失。雙方從2023年起多次訴訟,才有今天的判決結果。
目前,凱安瑞醫藥官網仍掛着中央葯業的頭孢地尼分散片「希福尼」以及天津醫藥的頭孢地尼膠囊「世扶尼」產品信息。但凱安瑞醫藥銷售已向健識局證實:「希福尼」不會再賣了,官網頁面更新也需要時間。

錯過集采機會,代理協議崩盤
天津力生製藥成立於1951年,是天津市唯一一家上市國有葯企,產品包括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抗生素類等藥品。凱安瑞醫藥則是有名的藥品經銷商。
頭孢地尼是兒科臨床常用抗菌藥物之一,原研是日本藤澤藥品,2001年進入中國。2006年力生製藥子公司中央葯業首家研發生產,商品名為「希福尼」。
這之後,頭孢地尼仿製企業逐漸增多,到2017年時,國內的膠囊劑和片劑生產申報企業就多達66家。據米內網數據,彼時的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頭孢地尼的規模就達到了29.76億元,膠囊劑佔據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豪森是其中翹楚,以52.71%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首產企業中央葯業反而落後。
中央葯業希望能實現更大面積的商業兌現。2018年12月12日,中央葯業與凱安瑞醫藥提前簽訂了合同期限為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兩年協議》,及2021年1月1日-2030年12月31日的《十年協議》,就只是為了「希福尼」的市場銷售推廣。

簽訂合同時,國家集采已經箭在弦上。最開始不少仿製葯企業還希望繞過國家集采降價,爭取省際更靈活高價的市場。據公開資料,當時「希福尼」0.1g規格曾在江蘇省成交價賣到了42.86元,為了維持價格,找代理商拓寬更多銷售渠道是一些企業的做法。
凱安瑞醫藥接手後不久,頭孢地尼果然進入第三批全國藥品集采,最終致君製藥的頭孢地尼分散片以每盒11.63元中標;石家莊四葯、豪森葯業、倍特葯業三家企業的頭孢地尼膠囊中選。一步錯過,「希福尼」商業前景急轉直下。
「希福尼」儘管是首仿,但之前一直沒做過一致性評價。隨着集采規則的完善,未過評藥品的銷售越來越難。2021年,兩家公司不得不對「希福尼」降價,還簽訂了《關於頭孢地尼分散片(希福尼)價格調整的補充協議》。
與此同時,頭孢地尼的另一個劑型顆粒劑也開始在中國快速擴容,2022年同比增長超過500%,擠佔了集采外頭孢地尼片劑和膠囊劑的市場。

甲方也「栽跟頭」,還需賠付1682萬元
眼看藥品銷售達標無望,凱安瑞醫藥先掀桌子了。
2023年8月,天津力生製藥披露,凱安瑞醫藥要求解除十年協議,退還約1.84億元預期利益損失及其他支付款,共計超2億元,並申請對天津力生製藥的資產進行了查封。力生製藥很快就提起了反訴,雙方各執一詞。
2023年12月,公司一審判決要求中央葯業向凱安瑞醫藥賠付推廣服務費、獎勵費、保證金、預付保證金等,預期利益損失500萬元,扣除中央葯業未提貨損失的113萬元後,還需支付1682萬元。這個判決結果顯然離雙方訴求相差甚遠,雙方繼續上訴,天津高院最終發回重審。

2024年11月,天津力生發佈公告稱已經收到了重審判決書,但是雙方對重審結果依然不滿意,又再次提出上訴。直至此次判決。
這對天津力生財政來說就是「雪上加霜」。2024年,天津力生全年表現「增收不增利」: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36億元,同比增長15.88%;凈利潤卻同比下降49%。去年一年公司核心品種,吲達帕胺片、碳酸氫鈉片等的收入增幅也均未能達到預期。
近幾年,國家藥物價格治理的決心昭然,省際葯價市場正逐漸被肅清。失去銷售夥伴後,賺錢引擎「希福尼」的前景更風雨飄搖。
目前,栽了跟頭的天津力生,只能等下一次機會。2024年財報披露,公司將繼續藉助集采接續帶量採購項目,開發頭孢地尼分散片醫療市場。公司銷售支出比例已經有明顯上漲,同比增加了15.09%。
撰稿丨苗苗
編輯丨江芸 賈亭
運營|李木子
插圖|視覺中國
聲明: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