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下午,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公告稱,「因谷歌公司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谷歌公司開展立案調查。」
在國人印象當中,谷歌二字好像只和「搜索」相連,自從谷歌搜索2010年從中國市場退出之後,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業務了,為什麼會突然對其進行立案調查呢,而且還涉及業務壟斷。
其實不然,搜索不過是谷歌龐大商業版圖中的一塊拼盤而已,它們不但從未離開過,而且這些年的商業觸角越伸越長。隨着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一紙調查,也炸出了谷歌在中國市場的「地下生意版圖」。
別看谷歌搜索已經退出15年之久,但人家這些年可沒閑着,明面上擺出「遵紀守法好外企」的姿態,暗地裡早把觸角伸進了中國市場的毛細血管!那麼,他們在國內市場當中,都有哪些業務呢?
一、手機系統里的「隱形皇帝」
全中國99%的安卓手機用戶,每天都在給谷歌「上供」!雖然谷歌商店(google play)在國內用不了,但安卓系統底層代碼還是谷歌的「私產」。手機廠商想用安卓系統?行啊,但必須預裝谷歌全家桶(gms服務)!這套「霸王條款」讓國產手機出海時吃盡苦頭:華為被斷供gms就是前車之鑒。現在連國內手機預裝個應用商店,都得看谷歌眼色——這不就是典型的「收過路費」?
二、廣告生意的「無本萬利」
谷歌廣告(google ads)在中國活得比本土企業還滋潤!跨境電商、外貿企業想打海外廣告?不好意思,90%的流量入口都攥在谷歌手裡。人家左手收着中國企業的廣告費,右手把數據餵給自家ai。某義烏老闆吐槽:「在谷歌投廣告就像給貔貅餵食——只進不出,效果全靠玄學!」更絕的是,谷歌通過香港、新加坡的分公司繼續在中國撈金,去年光跨境電商廣告業務就捲走120億人民幣。
三、投資版圖的「影子帝國」
谷歌風投(gv)在中國玩得風生水起:投了出門問問(ai語音)、極客邦科技(it培訓)、聲網(實時音視頻)...這些公司表面是「中國籍」,血管里流的可都是谷歌的硅谷血液。最騷的操作是投資「中國版谷歌」——百度,這相當於麥當勞入股肯德基,擺明了要在中國互聯網界當「太上皇」!
四、開發者生態的「隱形枷鎖」
全國600萬安卓開發者,哪個不得跪着學谷歌的編程語言?從kotlin到flutter,谷歌用技術標準給中國開發者套上「金箍圈」。某深圳碼農自嘲:「我們就像谷歌的電子農奴——白天給安卓app搬磚,晚上還要給tensorflow(谷歌ai框架)種地!」更狠的是,谷歌商店抽成30%的「蘋果稅」模式,早就被國內應用商店學了個十成十。
五、數據礦場的「跨境收割」
谷歌翻譯、輸入法、chrome瀏覽器...這些「人畜無害」的工具類應用,正在中國悄咪咪挖數據金礦。某大學生髮現:就算關掉位置權限,谷歌輸入法仍能通過輸入內容推測用戶位置!這些數據通過vpn管道流向海外,轉身就成了訓練谷歌ai的「中國飼料」——這哪是科技公司,分明是21世紀的「數字東印度公司」!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是不是對谷歌又有了重新認識?原來這傢伙埋藏如此之深,暗地裡沒少發財啊。
這次調查給所有外企敲響警鐘,別以為把服務器搬出國就萬事大吉!在中國市場賺錢可以,但得按中國的規矩來,既要馬甲穿得嚴實,又要手腳乾乾淨淨?門都沒有!當年微軟因捆綁ie被罰,高通因專利費被查,如今輪到谷歌也不意外。這場仗打的不只是壟斷,更是撕開某些外企「既要中國市場,又要架空中國規則」的虛偽面具!
中國市場監管這記重拳,打得既是谷歌的「七寸」,也是給所有跨國巨頭上演「殺猴儆雞」,管你是硅穀神仙還是華爾街大佬,在中國地盤做生意,就得守中國的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