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垃圾中轉站的日常運營中,垃圾滲濾液作為處理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其高效、環保的處理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這類滲濾液以其高污染性、水質多變及強烈的異味和深色外觀為特點,儘管其停留時間短且產量相對較小,但其對環境的潛在威脅不容忽視,是垃圾處理鏈中必須妥善解決的一環。
滲濾液特性剖析
成分複雜性與動態變化:滲濾液中的污染物種類繁多,涵蓋了從腐殖質到多種難降解有機物的廣泛範圍。這種複雜性不僅體現在污染物種類的多樣上,還表現在其濃度隨時間和條件變化而波動的特性上,對處理工藝提出了極高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要求。
高濃度污染物:特別地,滲濾液中的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含量往往居高不下,COD濃度常接近或超過10000mg/L。雖然與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廠相比,中轉站滲濾液受停留時間和沖洗影響而有所稀釋,但其高濃度依然對處理系統構成挑戰。
水量波動顯著:受多種外部因素影響,如垃圾收集頻率、氣候變化等,滲濾液的產生量在不同時間段內存在顯著差異。這種水量波動要求處理系統必須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和調節能力。
重金屬潛在風險:滲濾液中的重金屬含量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其含量高低與垃圾分類管理水平緊密相關。高濃度的重金屬不僅對環境構成威脅,還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影響。
中轉站垃圾滲濾液
先進處理工藝解析
針對上述難點,台泉科技採用了一套集成化的滲濾液處理方案,包括機械格柵、調節池、隔油、氣浮、厭氧塔、兩級AO(缺氧-好氧)系統及MBR(膜生物反應器)等多個處理單元。這一組合工藝在確保出水水質達標的同時,也體現了其在節能、高效和資源回收方面的優勢。
預處理強化:通過機械格柵去除大件垃圾,調節池平衡水質水量;隔油與氣浮技術則有效去除了滲濾液中的懸浮物和油脂等雜質,為後續處理創造了有利條件。
深度凈化與穩定出水:厭氧塔作為初步凈化單元,降低了有機物負荷;隨後的AO-MBR系統則通過生物降解與膜過濾的雙重作用,實現了對氮、磷等污染物的深度去除,確保了出水水質的穩定與安全。
節能與高效運行:MBR系統的獨特設計,如內置平板膜的低能耗特性和強抗污能力,使得整個處理過程更加節能高效。此外,處理後的清水可直接儲存並達標排放,進一步提升了系統的整體效率。
資源回收與利用: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剩餘污泥經過干化處理後安全填埋;同時,收集並處理沼氣資源,實現了能源的最大化回收與利用,體現了環保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
中轉站垃圾滲濾液處理
台泉科技的這套滲濾液處理方案不僅有效解決了中轉站滲濾液處理的難題,還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環保與資源化的雙重目標,為垃圾中轉站的綠色運營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