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新質生產力·發展啟示 | 一棟小樓何以走出20家硬科技企業

2024年04月28日09:51:39 科技 6152

探路新質生產力·發展啟示 | 一棟小樓何以走出20家硬科技企業 - 天天要聞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外景。 (受訪者供圖)

成立半年即發佈首台樣機,一年被資本「追投」7輪;今年3月,落戶臨港打造上海首座人形機械人量產工廠,預計年內實現首台商用——具身智能獨角獸企業智元機械人出生至今14個月的發展可謂「風馳電掣」。

一騎絕塵的速度背後,有一張精細打磨的圖紙。很多人不知道,這家一出生就吸引萬千目光的明星企業是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一手「設計」出來的。兩年前,研究院專家判斷人形機械人的風口正在形成,基於已有的機械人研發基礎和科研力量,他們立刻組建了一個由科學家、工程師、產品經理、技術經紀人等共同參與的人形機械人工作專班。後來,專班成為了智元機械人的「創始班底」。

坐落在劍川路930號的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是一棟4層小樓,面積不過6000多平方米,經過4年多發展,這裡已成為「大零號灣」科創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20餘家硬科技企業在小樓里孕育、成長並成功走出,企業總估值超過200億元。

小樓中,一支由各領域優秀人才組成的400人團隊正敏銳捕捉着全球科技前沿的發展,緊盯市場變化。他們以策源未來產業為目標,為科研團隊系統、精準匹配科研與產業資源,在全過程創新中「搭建」一個又一個「智元」。

在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海濤看來,這種模式是一種新型市場化的「有組織研發」,從創新的第一步開始,就以「全要素推進」的方式實現研發到產業的「全鏈條加速」。

「開箱即用」,探索「新一代」平台的新意

探路新質生產力·發展啟示 | 一棟小樓何以走出20家硬科技企業 - 天天要聞

智元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機械人示意圖。 (資料照片)

時間撥回到5年前。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由上海交通大學、閔行區政府、臨港集團等共同發起的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作為一家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院以「新一代高端專業智庫、研發與產業轉化創新平台、產融與生態創新平台」為定位,承擔上海市人工智能研發與產業轉化功能型平台培育建設任務,支撐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服務國家人工智能重大戰略部署。

什麼樣的平台才能稱得上「新一代」?宋海濤一直在思考。「創新理論之父」熊彼特的話給了他啟發:無論你把多少輛馬車連續相加,也帶不來一輛火車。這意味着只有打破慣性思維,才能實現「破壞式創新」。

「從0到10」的創新路上,什麼才是一個生態位處於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平台賴以生存的基礎?帶着這個問題,宋海濤用一年半時間拜訪了200多位教授和科研人員。在了解了大量研究、創業經歷後,得出的關鍵詞是:有組織、系統性、全鏈條、多學科、廣交叉,做科研與工程結合的研發與產業轉化。

「一項基礎研究從做成樣機到走出實驗室,距離最終交付市場還有80%的路要走。企業需要的不僅是技術和專利,更需要『開箱即用』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從1到10』的階段需要解決工程、設計、安全、交付等一系列問題。」宋海濤說。

憑藉著與上海交大一條馬路之隔的區位優勢以及前期的「校園調查」,不少交大教授陸續來研究院建了工位。圍繞着「探索無盡前沿,突破行業邊界,破冰未來產業」的共同目標,研究院通過靈活的彈性雙聘機制集結了一支近400人、平均年齡僅35歲的科創團隊,包括戰略科學家、領軍科學家、青年科研工作者、工程師、產品經理、技術經紀人及產業領軍人才,他們分佈於創新鏈條上的每一處關鍵節點,讓創新接力棒得以高效傳遞。

一年建廠,「瘋狂速度」背後是「定製式孵化」

去年2月,智元機械人宣告成立;今年3月,它在上海打造的國內第一座人形機械人量產工廠落戶臨港。一年時間從出生到量產,這樣的成長速度實屬罕見。

「瘋狂速度」何以實現?鏡頭拉回到兩年前:2022年6月,研究院所在的小樓四樓會議室內,一場關於人形機械人的頭腦風暴正在進行,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閆維新提議成立一家人形機械人公司。當時大家的觀點非常一致,認為應該基於研究院現有的科研基礎開展聯合攻關,着手部署人形機械人這一未來賽道。8個月後,一家「量身定製」的企業由此誕生,它就是智元機械人。

成功孵化的關鍵在於創新資源配置,而核心則是組建團隊:創始人——華為「天才少年」、從小痴迷機械人的b站up主「稚暉君」彭志輝受邀加盟;初創團隊——研究院以院內選拔和院外招聘的形式,搭建了一支20多人的團隊,創業期間他們的工資均由研究院承擔;投資人和產業合作夥伴——研究院集結了高瓴創投、比亞迪、三花控股、立訊精密等產業資本,其中不少還自帶產業需求。

2022年底,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的橫空出世,讓人形機械人這把火燒得更旺了。在許多人拿着真金白銀想要尋找一家好的人形機械人公司時,智元很難不成為眾人爭投的「寵兒」,一年7輪融資的「奇蹟」由此展開。

宋海濤說,相比於以往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將科技成果推向市場的孵化,研究院更強調需求導向、場景驅動。「我們的很多項目在前期布局時就得到了大量來自產業方的真實數據、真實需求和真實場景,創業團隊在研究院里孵化時就針對這些實際需求對產品進行打磨,也就是公司還未成立,已經有了來自產業方的『買單人』。」宋海濤說。

面向產業的研發與轉化,讓一群年輕人逐漸成為研究院的創新活力因子,那就是教授們帶教的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目前院里已經吸引了100多人。他們30歲上下,正是創新活力旺盛的時候,動手能力也很強。研究院牽頭建設的上海昇思ai框架&大模型創新中心、全國首個智能機械人中試驗證平台、上海人工智能生態賦能中心、上海算力聯合體等平台機構中都有他們的身影。有時,大家上一刻還在為某個觀點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拍案而起,10分鐘後已經相約吃火鍋去了。

這群年輕人是新賽道初創公司「天生」的首席執行官、首席技術官、首席產品官。除了技術方向的青年科研力量,研究院還與交大安泰、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華東師大cto學院等開展合作,創辦國內首個ai mba項目,培育具備「管理經驗+技術能力+產業實踐」的ai高端產業化人才。

由研究院孵化的虛擬電廠與儲能技術科技公司「申沁鑫能」的董事長,就是從ai mba項目中遴選出來的學生。如今,公司已拿下電力行業央企的訂單。因看好虛擬電廠這一方向,國網英大也成為他們的投資人之一。

從「-10」開始,「快人一步」前瞻布局

正如人形機械人最終比拼的是「大腦」的智能水平,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也有自己的「大腦」——高端專業智庫平台,也是研究院重點布局的三大功能平台之一。目前智庫平台彙集了8名院士、5位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8位長江學者和國家傑青等30多位戰略科學家和領軍科學家。

為什麼要設智庫?為了研判產業發展前沿趨勢,提前戰略布局,在全過程創新中尋找各種機會。「其實我們的科創之路是從『-10』開始的。」宋海濤說。智元機械人就是「快人一步」布局的典型代表。

「人人都必須學會計算機的時代過去了,人類生物學才是未來。」不久前,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的「預言」讓信息(it)與生物(bt)的交叉學科成為「下一個黃金賽道」,也帶火了dna存儲。未來,1公斤重的dna有望存下全世界的數據信息,在數據和算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今天,可想而知這一新型存儲賽道的吸引力有多大。

早在數年前,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樊春海就將dna存儲作為未來的重點突破方向,研究院圍繞it與bt的深度融合,推進「從1到10」的產業轉化。去年,研究院聯手祥符實驗室、轉化醫學國家科學中心(上海)推出了國內首個自主研發的dna存儲領域預訓練大模型chatdna,從中有望走出基因編輯、藥物設計、智能診斷等新賽道企業。

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研究院還組建起了數據智能、算力基礎設施、ai-轉化醫學等多個技術與創新中心,瞄準人形機械人、合成生物學、智能仿生視覺、全固態電池等前沿領域開展有組織的研發與轉化,未來三到五年,有望繼續培育出一批獨角獸和准獨角獸公司。

伴隨不斷湧入的需求,擁擠的小樓開始在物理層面進行擴張。眼下,位於漕河涇科技綠洲的上海昇思ai框架&大模型創新中心,研究院嘉興分院、新加坡分院等已經建成。未來,研究院的獨特模式將會覆蓋更多領域,朝着國際化目標,在更大尺度上探索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

>>>對話院長

模式創新的吸引力

宋海濤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轉化經驗豐富的科學家、跨學科交叉人才、創投人才、職業經理人……在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各路孵化人才齊聚。不算大的辦公空間里,密密麻麻的工位、搶手難約的會議室、絡繹不絕的訪客……一棟小樓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記者與院長宋海濤進行了對話。

記者: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目前的人員構成是怎樣的?

宋海濤:我們有近200名雙聘科研人員和200人左右的綜合性團隊。我們鼓勵大交叉、廣交叉,一個課題項目在內部研發、早期孵化過程中都會配一個綜合性團隊去支撐。在綜合性團隊中,有技術經理人、全職工程師和產品經理,還招募了一批世界500強高管、上市公司聯合創始人全職加盟研究院,由他們帶領我們的事業群方向。可以說,我們建立了一整套從基礎研究到產品交付的體系,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貫穿至「從0到10」的每一個環節。

記者:研究院孵化的20餘家硬科技企業中70%獲得了市場化基金投資,這是如何做到的?

宋海濤:資本關注的是你能不能給他帶去好的回報率。通過幾年探索,我們逐步走上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階段。基於龍頭企業的真實需求、真實數據,開展產業化部署,完成原理樣機或解決方案後,再返回到真實應用場景中進行測試,測試調優後再產品化部署投入市場——這樣,我們從研發到產業化是有方向的、知道為誰做,因此企業的存活率比較高,給投資人帶去的回報也比較高。那麼,孵化下一個公司時,這些投資人還願意投,甚至很多甲方企業直接成了這些初創公司的投資人。

我們緊扣國家的產業布局、上海的重點產業方向,用好上海交通大學良好的工科基礎,把創新鏈上的所有要素都打通並鏈接起來,在研究院做新型市場化的「有組織研發」。

記者:不管是初出茅廬的大學生還是功成名就的企業高管,如何吸引他們加盟研究院?

宋海濤:我覺得研究院的吸引力主要有三點:第一是價值觀認同,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第二是產業方向找到共識,我們有智庫,會不斷研判這個方向到底值不值得投入,一旦決定啟動,就會很高效;第三是持續的成功帶來正向激勵,科研、產業、資本的無縫鏈接,極大提高了創新項目的成功率與市場競爭力,已有的成功案例證明這條路是通的,所以大家的積極性很高。

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比拼的是「體系化作戰」能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每個人都能在專業領域發揮作用,且不同專業的人有不同的成長序列,即使後勤人員也有自己的晉陞通道。

  作者:沈湫莎

文:本報記者 沈湫莎圖:受訪者供圖編輯:范菁責任編輯:任荃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新款iPad Pro存在渲染失常問題?蘋果中國客服回應 - 天天要聞

新款iPad Pro存在渲染失常問題?蘋果中國客服回應

中新網5月14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吳家駒)近日,有國外科技媒體發文稱,蘋果新款iPad Pro存在渲染失常問題,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中新財經5月14日就此諮詢了蘋果中國客服。  近日,國外科技媒體iMore的主編傑拉德·林奇(Gerald Lynch)發文稱,蘋果的新款iPad Pro在某些藍色色調的HDR內容方面存在問題。  該文章稱,在使...
全新形態!小米MIX新機真的要來了? - 天天要聞

全新形態!小米MIX新機真的要來了?

號外號外,好久不見的小米 MIX 系列終於又要迎來新品了。不過先給大家潑個冷水。屏佔比超高、沒有挖孔、全等深微曲屏、10倍伸縮長焦、徠卡人像、真陶瓷+鈦金屬機身、5500mAh 大電池的直板機型...肯定是沒有的。這次的 MIX 新機依舊是摺疊形態。
OpenAI春季發佈會:GPT-4o登場!與人類反應時間相近? - 天天要聞

OpenAI春季發佈會:GPT-4o登場!與人類反應時間相近?

北京時間5月14日凌晨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舉辦春季發佈會發佈了新旗艦模型GPT-4o並展示了一些最新研究只多一個「o」卻多了很多新功能GPT-4o的「o」代表「omni」源自拉丁語「omnis」詞意為「全能」GPT-4o可以接受文本、音頻和圖像三者組合作為輸入並生成文
KTC 推出 H27T22C 27 英寸 2K 180Hz 顯示器:Fast IPS,799 元 - 天天要聞

KTC 推出 H27T22C 27 英寸 2K 180Hz 顯示器:Fast IPS,799 元

IT之家 5 月 14 日消息,KTC H27T22C 27 英寸 2K 180Hz 顯示器現已上架,為早前 H27T22S 型號的護眼版,今晚 8 點開啟 20 元定金預售,到手價 799 元。KTC H27T22C 顯示器搭載一塊 27 英寸 2K 180Hz Fast IPS 面板,擁有 1ms GtG 灰階響應時間、300 尼特亮度、120% sRG
華為nova12 Ultra星耀版官宣!5月17日即將開售 - 天天要聞

華為nova12 Ultra星耀版官宣!5月17日即將開售

【CNMO科技消息】5月14日,華為終端官宣:星耀奪目,時尚「藍」不住。5月17日10:08,華為nova12 Ultra星耀版即將開售。華為nova12 Ultra星耀版官宣  此前,華為註冊了星耀手機的商標,但是一直沒有等到星耀手機,反而先等來了nova12 Ultra星耀版。不知道nova12 Ultra星耀版和之前發佈的nova12 Ultra會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