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召開在即,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圍繞「低碳」和「智能」兩大方向,帶來了4份建議,涉及綠色低碳、人工智能、智能駕駛、智能製造等多個領域,既從宏觀上關注我國供應鏈綠色低碳化轉型,提升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綠色競爭力,同時也聚焦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智能駕駛安全、先進技術與智能製造融合等產業問題。

加速製造業綠色低碳供應鏈轉型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雷軍在建議中提出,我國製造業在實現「雙碳」目標中擔負著重要責任,同時也面臨著供應鏈全鏈路貫通困境、國內行業碳數據庫缺失以及供應鏈低碳轉型壓力等問題。
如何找到破局之策,他建議,加速推動供應鏈綠色低碳化轉型,提升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綠色」競爭力。從速從快建立製造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推動國際銜接與互認,並逐步建立中國深度參與、主導的全球碳足跡管理體系。制定相應配套政策,支持打造綠色數字化供應鏈系統,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實現研發、生產、流通、服務、消費等全流程業務信息貫通的同時,加強全流程綠色低碳指標及減碳措施融入。
「提升綠電使用比例,是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的重要措施。」他認為,應探索建立綠色電力全國交易機制,在此基礎上引導鏈主企業探索建立綠色電力「新集采」模式,激發供應鏈企業使用綠電的積極性,促進鏈主企業引領供應鏈綠色轉型。
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置人工智能通識課
以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引起廣泛關注,人工智能正掀起新一輪浪潮。雷軍認為,從長期趨勢看,各行各業對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劇增長,而我國在頂尖人工智能人才儲備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人工智能複合型人才更加短缺。加強該領域人才培養,將成為我國產業持續升級的關鍵因素。
他建議,將人工智能納入教育培養體系,一方面從義務教育階段普及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設置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同時將相關內容納入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建設,加大對高校人工智能學科建設的投入,加強與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擴大教學力量,拓展更多專業,提供實習實踐機會,培養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綜合型人才。
企業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推動力量。雷軍提出,鼓勵大型科技企業和社會教培機構開展人工智能應用型人才培訓,以適應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快速迭代、人才需求量大、應用廣泛的特徵。結合人工智能人才的供需情況,鼓勵企業和機構靈活設置從人工智能基礎素質培訓,到尖端前沿人工智能人才的系統性培養,滿足當前各領域對人工智能應用型需求。
進一步規範智能駕駛產品安全應用
雷軍認為,當前,行業內的智能駕駛產品在功能定義、安全性能、人機交互、運行條件、數據應用等方面仍有較大差異,存在駕駛安全和數據安全隱患。為更好地向智能汽車用戶提供安全舒適的產品體驗,進一步增強我國汽車品牌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競爭優勢,需儘快推進相關法規標準和產品監督管理辦法落地,規範智能駕駛產品的安全應用。
為此,建議儘快建立輔助駕駛產品安全監督管理機制,加快輔助駕駛安全技術要求及測試驗證標準落地應用,細化駕駛員在環及風險提示等人機交互要求,規範輔助駕駛功能的正確使用,打造更安全的輔助駕駛體驗。
此外,目前很多代客泊車解決方案在落地過程中存在停車場地配套標準不統一、產品功能定義不規範、安全性能標準不明確等問題,雷軍認為,需進一步推動自主代客泊車功能定義和技術要求相關法規標準的落地應用,保障無人化場景體驗安全,推動安全可靠的自主代客泊車功能實現規模化應用。
智能駕駛安全水平提升依賴車端和道路真實數據的反饋,雷軍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細化智能駕駛數據採集、存儲、使用等環節合規措施及產品標準的實施細則,同時建立統一的智能駕駛安全監控數據平台,通過大數據賦能監管體系不斷完善。
加大智能製造支持力度,探索智能製造「中國範式」
為進一步保持我國在全球製造業的競爭優勢,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雷軍提出,要加速工業大模型部署、促進先進智能技術與製造業融合創新,持續推動工業機械人、智能檢測裝備、智能控制裝備等重點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形成自主可控、先進適用的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
同時鼓勵龍頭企業牽頭打造智能製造的實踐和示範樣點,鼓勵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引導科研機構和高校協同企業,共同投入智能製造標準、規範制定,支持國內企業和專家積极參与國際標準化工作,構建自主創新可控的產業創新、賦能和服務的生態體系,探索智能製造的「中國範式」。
此外,雷軍表示,龍頭企業在智能製造領域肩負着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重任,建議有關部門加快推動智能製造重大專項立項實施,推動關鍵智能技術設備研發攻堅和產業化,為企業建設智能製造系統和管理實踐重大專項提供資金支持,引導大中小企業積极參与智能化創新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