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項放權鬆綁新政
15條新研機構高質量發展意見
人才評價改革試點
……
今年將陸續推行的新政
亮點何在?
實現下一個「0到1」的突破
上海準備怎麼干?
chatgpt來了
上海如何布局?
今天
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
坐客「2023上海民生訪談」
且聽他一一道來
再放權!再鬆綁!
創新,今年又有大動作
18項改革舉措為創新放權鬆綁
為科技人才「鬆綁減負」,着力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制度藩籬,上海一直在探索,今年又有新動作。近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本市進一步放權鬆綁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從五個方面推出18項改革舉措,既「鬆綁」又「解綁」,改「獨角戲」為「大合唱」。
駱大進說,此次出台的《若干意見》,主要聚焦的是高校院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人才等廣大創新主體感受比較深、「繩子」綁得比較緊、「裉節問題」比較嚴重的重點環節。比如:
以「綜合授權+負面清單」方式,遴選一批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科研事業單位開展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在編製使用、崗位設置、工資總額、職稱評定、經費使用等方面賦予更大自主權;在部分承擔國家和本市科技創新戰略任務的科研事業單位實施「先招錄後增編」改革試點,為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編製保障。
針對國有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提出推行國有企業法定代表人簽署創新使命責任書制度,明確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中的研發投入強度要求,與企業領導人員薪酬掛鈎,對研發投入未達到要求的企業,其實際研發投入與目標投入的差額部分,由國資部門收回後統籌安排使用。
經費「包干制」試點實施範圍擴大至人才類、基礎研究類和軟科學類科研項目。
新型研發機構:
讓「千里馬」競相奔騰
上海另一個近期將出台的政策文件--《關於促進本市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三部分15條新舉措,進一步破解科研與市場對接「兩張皮」痼疾。
其中,針對新型研發機構仍存在「管得嚴」「放得少」的情況,《若干意見》面對不同法人主體類型,突破體制機制束縛。其中,屬於事業單位類新型研發機構的,可以為其直接聘用的非事業編製人員按照企業人員身份繳納社會保險;可以按照實際需求為非事業編製人員繳納企業年金。屬於民辦非企業單位類新型研發機構的,如需申請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認定,相關主管部門可以比照本市同類非營利新型研發機構的平均工資水平,核定其工作人員平均工資薪金水平限定條件。
充分發揮績效評價的激勵約束作用。對承擔戰略性任務的新型研發機構,建立以創新績效為核心的中長期綜合評價機制,並將評價結果作為機構存續調整、經費支持和負責人考核的重要依據,實現機構能建能關、人員能上能下、資金能增能減。對社會力量興辦的新型研發機構,圍繞研發投入與產出、人才引進與培養、成果轉化與產業支撐等方面,開展年度績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調整備案名單和補助力度。
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
將全面啟動
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工作是中央交給上海的一項改革試點任務。目前,上海市科技人才評價改革方案已報科技部審批。
上海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上海市生物醫藥技術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等六家具有較好人才評價基礎的各行業領域科研單位成為首批開展改革試點單位。
《若干意見》圍繞科技人才評價的各環節,進行系統設計。《若干意見》提出按照「誰用誰評價、幹什麼評什麼」的原則,為不同類型的人才設立不同的評價指標。對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從事基礎研究、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從事社會公益研究等不同科研活動類型的科技人才,明確具體的評價指標導向,提出不同的評價方式、周期、渠道等。
在「怎麼評」方面:例如,對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的人才,提出完善科研任務導向的評價方式;對主要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提出探索引入學術團體等第三方評價和國際同行評價;對主要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人才,提出探索構建專家重點評價技術水平、市場評價產業價值相結合,市場、用戶、第三方深度參與的評價方式;對主要從事社會公益研究的人才,提出充分聽取行業用戶和服務對象的意見,注重政府和社會評價。
實現下一個「從0到1」的突破
上海科技創新工作的目標可以用三個「全」來表述:強化「全過程創新」;促進「全鏈條加速」;激發「全社會活力」。其中,強化「全過程創新」,就是圍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全過程,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面向卡脖子領域和行業需求推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底層技術突破。
在這場全球參與的探索中,上海基礎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們貢獻過許多「首個、首次、首例」。實現下一個「從0到1」的突破,上海還將如何去做?
既要有長期穩定的支持,也要有支持試錯的環境,還要有鼓勵探索的氛圍,方能靜待創新花開。為此,上海將擴大「基礎研究特區」建設試點,「探索者計劃」實施範圍等制度創新鼓勵更多「引領型研究」。
目前,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科院上海分院3家首批基礎研究特區試點單位已啟動第一批項目,後續,試點範圍還將繼續擴大到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更多單位;
壯大「探索者計劃」,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引導鼓勵企業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在目前已經與部分企業合作實施兩年的基礎上,後續還將聯合更多領軍企業,圍繞重點產業發展中的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按1:3的比例共同資助。
面對chatgpt
上海這樣布局……
最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chatgpt橫空出世,不僅迅速走紅科技界和資本市場,也在國內公眾間引發空前關注。當前,或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上海在人工智能領域將有哪些布局?「上海目前正着眼根技術,夯實人工智能發展的技術基礎和底座,布局人工智能的技術體系。」駱大進回應。
人工智能具有多學科綜合、高度複雜的特徵。一是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布局可能引起顛覆性影響的前沿研究。二是要主攻關鍵核心技術,推進大模型、ai4science等戰略性方向取得突破。三是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化科技應用開發,積極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和服務,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和服務支撐美好生活。
大模型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可能帶來各種不確定性的技術風險和社會影響。上海還需要研究處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課題,加強人工智能治理相關工作。
科技類校外培訓班
「上海標準」即將發佈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駱大進在訪談中介紹,去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進一步明確了構建「大科普格局」,比如教育部門負責在校師生科學素質教育、衛生健康部門負責健康科普、文化旅遊部門負責旅遊相關科普等。
今年5月20日到31日的上海科技節期間,還會有創造機會,讓更多市民朋友走到國之重器旁邊,讓高冷晦澀的前沿研究、基礎研究生動起來、有趣起來。
此外,據了解,目前市科委牽頭正會同市教委制定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的設置標準徵求意見稿,經過了公告徵詢意見,正在最後的修訂過程中,即將正式發佈。
標準發佈後,根據屬地化管理原則,區科技部門將會同區教育部門對培訓機構開展聯評聯審,對評估為非學科類、符合標準進行辦學的培訓機構,教育部門將頒發辦學許可證。目前,已經明確了計算機編程、機械人、模型製作等七大類第一批科技類目錄,後續目錄還會根據實際情況發展進行調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