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範圍內,能夠自研芯片的企業不在少數,像華為、蘋果、高通、三星、聯發科等,這些廠商研發的芯片,更是被廣泛用在手機等智能設備上。
但這些廠商在研發的芯都有一個共性,都是基於ARM的架構技術,而架構技術也被成為底層核心技術。
PC時代,英特爾掌握了X86芯片架構,並與微軟組成winter聯盟,從而實現了英特爾和微軟的稱霸。
移動互聯網時代,儘管蘋果、高通、華為以及聯發科等佔領了芯片市場,但背後都有ARM的身影。
數據顯示,全球超過九成的移動芯片都是採用ARM的架構,甚至華為、蘋果以及高通等廠商,都開始基於ARM架構的研發PC芯片。
例如,蘋果推出了M系類PC芯片,華為有鯤鵬系列PC芯片,高通也推出8CX系列。
芯片規則修改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國內廠商紛紛降低對高通等美芯產品的依賴,今年前9個月,進口芯片就減少610億片。
如今,又有外媒表示不止美芯,ARM也正在被國內廠商放棄,越來越多的國內廠商開始基於RISC-V架構研發芯片了,原因有三。
首先,ARM雖然不是美芯企業,但也採用了一定的美技術,雖然ARM強調產品符合出口規則,卻並沒有做到自由出貨。
另外,ARM是英國企業,但早就被軟銀收購。隨後英偉達宣布從軟件手中收購,儘管失敗了,但高通等廠商卻開始支持ARM上市,而且是赴美上市。
在芯片規則持續收緊的情況,國內廠商持續依賴ARM顯然不是好事情,更何況,ARM的限制也越來越多,不允許廠商自研GPU等。
其次,芯片等規則被修改後,國內廠商基本上都開始轉向開源架構RISC-V,並基於該架構研發芯片。
數據顯示,華為、阿里等國內廠商都已經基於RISC-V架構,推出了自研的芯片,像電視芯片、玄鐵910、無劍600開發平台等。
另外,RISC-V全球高級會員中,八成客戶都是來自國內廠商,可以說,RISC-V架構的市場份額快速提升,幾乎都是國內廠商推動的。
也正是因為RISC-V架構的市場份額快速提升,促使更多芯片巨頭加入RISC-V領域內。
例如,開始將嵌入式芯片核心指令集從ARM轉向RISC-V,英特爾已經宣布投資28億美元成立了RISC-V處理器實驗室。
即便是谷歌,也開始使用SiFive X280的部分設計,將其用於TPU領域,等等。
最後,國內廠商紛紛自研芯片架構,加速放棄ARM。
芯片架構是核心技術,更是底層技術,華為一直都研發芯片架構,並推出了自研的達芬奇架構。
阿里則推出了無劍600開發平台,任何廠商都能夠基於該平台開發芯片;中科院等聯合國內企業,開發出「香山」第三代架構「昆明湖」開源處理器核;
關鍵是,龍芯架構早就商用並推出了多款芯片,甚至還打通了與華為鴻蒙系統之間的通道。
也就是說,國內廠商不僅正在放棄ARM的架構,紛紛基RISC-V架構開發芯片,還在加速自己的芯片架構。
所以外媒才說不止美芯,ARM也正在被國內廠商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