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我家方圓3km有4家超市,果蔬好、七鮮、盒馬和物美,分別代表了高端、中端和低端三個檔次的超市。最近兩個月,七鮮和物美相繼關門了,只剩果蔬和盒馬在苦苦支撐。七鮮和物美的關門不是沒有徵兆,自從疫情發生以來,每次去超市,都門可羅雀,客人稀少。因為客源少,所以賣的東西品種也越來越少,我常買的牛奶因為保質期只有14天,後來七鮮也不賣了。
跟實體超市的蕭條不同的是,電商平台的銷售卻依然火爆,除了京東、淘寶、拼多多,抖音的直播帶貨在近期也做得風生水起,大家都習慣用手機購物,看直播,薅羊毛,不愛逛實體商店了。特別是直播賣貨,誇張的語言,緊張的倒計時,烘托出不買就虧了的氣氛,連我媽這種平時鐵公雞一樣的老太太,都在抖音直播中買買買。
電商不僅僅衝擊了實體經濟,還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
1. 電商的商品魚龍混雜,質量難保證。不像大型超市,實體店鋪,開門做生意,工商所可以隨時去查貨,而電商呢,大大小小的虛擬店鋪,混雜着大量的三無產品,工商所就算想查也有心無力。
2. 無底線的打價格戰,惡性競爭。打價格戰,一時半會可能很快能拉來客戶,可是價格低、利潤薄,很快就會導致大家都沒錢賺,只能偷工減料,最後吃虧的還是客戶。這樣的惡性競爭到頭來最吃虧的還是客戶。
3. 快遞產生了大量的環境污染,電商送貨都依賴於快遞,快遞包裝就是一種極大的浪費,每次看到小區垃圾站堆積的快遞包裝盒,我都在想,是不是該給電商收相應的環保稅?
、
電商是一種新興的經濟模式,強製取締等於是倒行逆施,但出台一些政策,加大對電商的質量管控、價格管控、徵收了相應的電商稅,是很有必要的。 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我相信在政府監管下,電商經濟和實體經濟會進入到互相促進,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