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
C919國內適航取證成功,國人歡欣鼓舞之餘,也有不少人對其安全性產生了質疑。
畢竟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大飛機項目,有人擔憂也無可厚非。
那些年,我們的經驗教訓
新舟60糟糕的安全記錄,讓很多人對國產飛機望而卻步。一共就生產100多架,已經因事故損毀了約8架的成績實在不太好看。但是這樣的成績大多數是因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維修保障不到位,機長的手法太拉胯造成的。
從飛機層面來看,新舟60沿用安-24的氣動構型,已經落後了一個時代,雖然換裝了普惠的發動機,柯林斯的航電依然是修修補補,小打小鬧。
到了商飛的ARJ21,中國支線飛機終於可以拿得出手了,ARJ沿用了上個世紀80到90年代風格的尾吊發動機布局,這恐怕是與當今主流的支線飛機唯一的差距,發動機是巴航工業E190的同款,同樣的電傳操作,目前安全運行6年,累計交付68架次,載客突破500萬人次。
C919當然就更值得期待,因為具有後發優勢,相比A320和B737,我們采各家所長,擁有更先進的氣動構型,操控系統,航發航電,從夢幻的駕駛艙布局就可見一斑。和ARJ21一樣的商飛出產,安全性同樣值得期待。
安全性有國家背書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我們總能在報道里聽到飛機事故的消息,為什麼總有人說飛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呢?
實際上這也不難理解,飛機事故是全球關注的事件,而其他交通事故司空見慣而已。
飛機系統的冗餘設計保證了安全性,關鍵設備甚至多達三部,通常一部工作,二部交叉驗證,第三部備份,就是為了萬無一失。
中國各大航司對安全性的追求更是世界獨一份的,這也是我們國家性質決定的。為什麼好對多人對東航3.21事故記憶猶新,因為此前中國民航保持了4227天的飛行安全記錄,世界領先,打破這樣記錄還得中國民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