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金互聯網研究員裴培的一條朋友圈火了!
他表示:「寧德時代一年的研發費用,比互聯網行業公認最沒有技術含量的小米集團都不如,還什麼硬科技呢。簡直是痴人說夢。製造業就製造業,裝什麼大尾巴狼!」
果然,引戰就得有高光話題,隨後該話題就引髮網友高度關注。
接着有好事網友將寧德時代的研發投入與小米等互聯網大廠進行了對比,得出的結果就是寧德時代竟真的德不配位!
所以網友認為帶上小米懟寧德,確實在有點埋汰小米。
寧德時代的研發投入確實不算什麼
作為市佔率全球第一的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自然稱得上全球領先,而擁有廣大整車企業客戶,且手握三元鋰、麒麟等動力電池技術的寧德時代,對外的形象也無疑是一家「硬科技公司」形象。
那麼,為什麼裴培卻公開直指它連小米的研發都不如,是家製造業公司?
裴培所述,或與同日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公司業績發佈會上的發言有關。2021年12月至今,寧德時代股價跌超四成,而曾毓群則在回應股價大幅波動時表示:「寧德時代作為快速成長的高科技企業,估值也應參考世界級高科技企業的早期水平。」
不過,根據2021年公開的財報數據,寧德時代無論從研發總額、研發費率,還是研發人員數量上,至少與阿里、騰訊、百度、美團等互聯網大廠相比還存在相當的差距。
在研發費用上,2021年,寧德時代支出為76.9億元,同比增長115.48%。可在互聯網高科技公司面前,這點研發算不上什麼。
在去年的研發費用上,小米支出132億元,美團支出167億元,百度支出221億元,騰訊支出518億元,阿里巴巴支出578億元。
對比別人的百億研發,寧德時代的研發費用分別僅是它們的58%、46%、34%、15%、13%。
就算寧德時代的研發效率特別高,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但它的實際研發投入也不太可能達到騰訊或阿里的水平,因為差了一個數量級,差距實在太大了……
計算研發費用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寧德時代也不佔優勢。2021年其研發費率5.89%,僅高於小米的4%,低於阿里的6.9%、騰訊的9.2%、美團的9.3%和百度的17.7%。
而在研發總人數方面,寧德時代的10079人約與螞蟻集團2020年上半年公布的10646人相當,少於小米的1.39萬人、美團的1.8萬人、百度的2.4萬人。另據業內人士估測,阿里與騰訊的研發總人數在百度之上。
電池行業的技術壁壘本就不高,如今在研發方面,寧德時代連互聯網科技公司都比不過。
透過現象看本質,如果寧王被稱作「硬科技」企業,那研發費用總額和占收入比都比它更高的美團、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也有資格被稱為「硬科技」企業。
互聯網不斷加持的科技屬性
事實也確實不容忽視,在互聯網平台由虛轉實的那幾年,騰訊、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公司,確實在基礎研發環節進行了大量投入,不斷加持自己的科技屬性。
尤其是在設計國運競爭方面,中國科技的短板技術,互聯網頭部企業從來不吝惜砸錢。
美團研究的無人機,阿里、騰訊、百度和小米都在研究的芯片,這些都是中國需要突破的技術。
早在2017年,美團便啟動了城市場景的無人機配送服務的探索,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履約工具變革,加快建設空地協同的本地即時配送網絡,致力於為用戶提供3公里、15分鐘的標準配送服務。截至2021年12月,美團無人機已在深圳的8個社區,1個商圈落地,完成面向真實用戶的訂單1.9萬單。
上海疫情期間,截止4月15日,美團自動配送車累計配送單量突破6萬單。
在卡脖子芯片方面,騰訊申請的「量子比特的頻率控制信號處理方法、超導量子芯片」專利獲授權,該發明 提供了一種量子比特的頻率控制信號處理方法、裝置、超導量子芯片以及存儲介質 ,不但 可以實現對超導量子比特頻率控制信號的畸變進行測量 ,而且可以利用測量出的傳遞函數的性質對控制線路進行修正,從而 達到對比特實現快速的頻率偏置。
此前,騰訊自研的AI推理芯片紫霄、視頻編解碼芯片滄海、智能網卡芯片玄靈,產品性能業界領先。
2018年,百度公司發佈第一款雲端全功能AI芯片「崑崙」,其中包含訓練芯片崑崙818-300,推理芯片崑崙818-100,如今,百度第一代崑崙芯片已於2020年初量產,目前已經規模化部署超過2萬片;阿里在發佈第一顆自研芯片AI推理芯片含光800後,又相繼公布了自動駕駛領域的玄鐵910、雲芯片倚天710和玄鐵C910,而阿里的芯片也是自用為主。
如今,互聯網科技企業,正在扭轉中國短板技術長期落於人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