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玩》:學會和動物相處,了解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小女孩走在草地上,陸續邀請小動物和她一起玩,可是每當她提出邀請時,動物們卻都離開了,直到她靜靜地坐在石頭上,令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小動物們又回來了!


故事以第一人稱展開敘述



清晨,我來到草地上,看見一隻蚱蜢停在葉子上。


「蚱蜢,和我一起玩兒好嗎?」


我伸手去抓,蚱蜢卻蹦開了。


我看見看見烏龜,靜靜的趴在木頭上,「和我一起玩兒好嗎?」


她伸手去摸烏龜,可烏龜躲開了,游進水裡。


我想跟青蛙玩,想跟松鼠玩,想跟藍松鴉、小兔子和小蛇玩。可他們都在我伸出手那一瞬間逃走了。


所有動物都不想和我一起玩,我只好坐在石頭上,靜靜的看池塘里的小蟲在水面上畫著波紋。


這時,蚱蜢跳回來,停在葉子上,青蛙跳回來,坐在池塘邊,烏龜也慢慢的爬回木頭上。


接着,所有的動物都回來了,甚至一隻小鹿也從求從中探出頭來,小心翼翼的向這邊看。


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沒有小夥伴的童年是孤獨又無趣的。


但找朋友真的像歌里唱的,「敬個禮,握握手」就能搞定嗎?


就像《和我一起玩》中的小女孩,當她想跟動物交朋友時,首當其衝的溝通方式就是伸手去抓和摸,動物們感受到了危險,給出了「四下逃竄」式的回應。


而當她靜靜的坐在那裡時,躲起來的動物卻因為好奇,又紛紛回來了……


孩子從不按照套路出牌,他們勢必要在反覆試錯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女孩兒和動物,彷彿兩種不同性格的孩子。一方活潑主動,一方膽小怕生。


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才是他們的交友關鍵詞。



安靜地觀察周圍動物的一舉一動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人是大自然的主宰,想要動物、植物或礦物,只要向大然盡情攫取即可;然而無度的需求,往往超過大自然的負荷,以致於環境慘遭破壞,許多動植物瀕臨滅絕。


其實,人跟動物一樣,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何與之相處,是我們現在最需要學習的功課。


而瑪麗創作的這一本書,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靜觀聆聽、和諧共處」,即安靜地觀察周圍動物的一舉一動,不驚擾,不傷害;仔細地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不中斷,不喧鬧。


我們悄悄地來,再悄悄地走,享受與動物寧靜相處的片刻,臨走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任何一樣東西,只是滿懷思念與喜樂,這就是最豐富的自然之旅了。

這種靜觀萬物的作法,不禁讓人想起宋朝程顥《偶成》里的一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從古至今,對待萬物的法則是一樣的,只是有些人還沒有悟出罷了。


寫在最後



最後一頁——沒有文字,太陽高高照着,女孩向遠處山坡上的房子跑去。在這裡,鐵絲網消失了。


孩子和小動物的世界只有懷着寧靜美好的初心才能踏入,它不難實現,但硬闖就會受傷。


而曾經在那裡駐足的孩子,終究會離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