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大哥離奇死亡,兄弟悔不當初,說:我中了調虎離山之計

明朝時期,寧國府城南有個於家村,村東頭有三間破草房住着倆兄弟。老大名叫馮大昌,十歲那年當地爆發一場瘟疫,父母二人未能逃過此劫,雙雙駕鶴西去。


此時,兄弟馮二喜剛滿六歲,他們痛失雙親孤苦無依,就連一日三餐都成了問題。族長馮四爺不忍心看着兩個孩子被活活餓死,就和族人們商議共同撫養這倆兄弟。


每天到了飯點,馮大昌就帶着弟弟出去找飯吃,他們走到誰家就在誰家吃。村裡人都很窮,能吃飽飯的都算是富戶,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很樂意幫助這倆兄弟。


原來,馮大昌的父親馮貴權是個木匠,誰家有木匠活都會找他幫忙,每次馮貴權都分文不取,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大家鄉里鄉親的,提錢傷和氣。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村裡人感念馮貴權的恩情,打心眼裡願意替他照顧孩子。兄弟倆慢慢長大,更懂得感恩,平時幫着街坊四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轉眼間,馮大昌已經十六歲,長得身材魁梧,人高馬大。鄰居陳伯手把手地教他耕田種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馮氏兄弟肯吃苦,人也勤快,地里長得糧食漸漸夠吃了,總算能解決溫飽問題。


都說長兄如父,馮大昌嘴上沒說,心裏卻早有盤算。他想趁着這幾年多攢點錢,到時候給二喜娶個媳婦兒,家裡也不至於斷了香火。


古代講究長幼尊卑,按理說要結婚也得由大到小。馮大昌並非不想成家,只是他身有殘疾,剛出滿月那會兒不幸被老鼠咬掉半個鼻子,那模樣實在有點嚇人。再說家裡又窮,想要結婚談何容易?


馮大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二喜身上,以後馮家的香火就全仰仗他了。為多賺點錢,兄弟倆特意開了一塊荒地,平時種些瓜果蔬菜挑到集市上去賣,好歹能換點銀子。


看到村裡的同齡人都陸續有了家室,馮大昌的心裏五味雜陳。每次出門都低着頭,好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街坊四鄰都知道他自卑,可是想幫忙卻無能為力。


時光飛逝,歲月匆匆,轉眼又是三年。這日,馮大昌吃過早飯下地幹活,出去不到半個時辰,便領回一個長相俊美的年輕女子。田嬸看到後又驚又喜,忍不住詢問起她的來歷。

女子名叫櫻娘,大灣鎮人氏,因家鄉鬧旱災一路乞討來到此地。父親在途中不幸遇難,如今一大家子只剩下她孤身一人尚存於世。


田嬸得知她的身世,心中暗喜,有意撮合兩人的婚事,還故意當著櫻娘的面把馮大昌好一通誇讚。櫻娘沒有拒絕,只道是能有個容身之處便心滿意足。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這個消息就傳遍整個村子,大家都說馮大昌有福氣,撿到一個如花似玉的美嬌妻。二喜替大哥高興,當即擺上香燭讓兩人拜堂成親。


櫻娘面露難色,泣聲說道:「父親剛剛亡故,此事不宜操之過急,等到孝期一過,再拜堂成親不遲。」百善孝為先,馮大昌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只好按照櫻娘的意願婚期延遲。


兄弟倆搬到一個炕上同住,特意給櫻娘騰出一間屋子。家裡多了一個女人,縫縫補補,洗衣做飯,好像瞬間有了煙火氣。


這日,馮大昌從外面歸來,見二喜和櫻娘正在屋裡紡線,兩人說說笑笑,聊得很是開心。看到此情此景,不免心生醋意。


說起來,二喜也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半大小子,長相俊朗,能說會道。馮大昌和兄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看來他的擔心並不無道理。

一天上午,兄弟倆正在院子里曬糧食,櫻娘故意當著二喜的面,把馮大昌叫進屋裡,說道:「兄弟也老大不小了,你總不能養他一輩子,以後結了婚,奴家可不想跟他住在一起。好男兒志在四方,去外邊長長見識也是好事!」


馮大昌輕咬嘴唇,半天沒有說話,兄弟倆從小一起長大,一天沒有分開過。雖然二喜已經長大成人,可做大哥的還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若是兄弟有了家室,他自願出去打拚倒也無妨,只是現在提出來有點不合時宜。


他思忖良久,回道:「這件事暫時不能提,等過兩年再說吧!」屋子四面透風,關鍵還開着窗戶,二喜在院子里聽得一清二楚,心裏開始有了打算。


同村有個男子名叫葛壯,在城裡的一家首飾鋪當夥計,聽說他聰明能幹,頗受店掌柜賞識,每隔兩個月回家一趟,能帶回不少銀子。


二喜從來沒出過遠門,想去找葛壯幫忙,跟他一起進城去找個差事,趁着葛壯回家探親的功夫,二喜登門拜訪,說出自己的心思。葛壯是一個熱心腸,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回到家後,他跟大哥說起此事,馮大昌一臉驚訝,追問道:「你是不是聽到了什麼閑言碎語?你我兄弟二人手足情深,千萬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心生嫌隙」。


「大哥不必多慮,你能把我撫養成人,兄弟感激都來不及,何來嫌隙之說?我只不過是想出去多掙點錢,沒有其他目的」。二喜說得誠懇,只等兄長點頭。

男女授受不親,想到兄弟和櫻娘平時走得太近,馮大昌多少有點私心,如果二喜一走,自己便能徹底放心。想到這裡,他狠了狠心答應下來。


二喜走後,家裡就剩下兩個人,孤男寡女共處一室,馮大昌開始有了小心思,故意接近櫻娘想成其好事。怎奈櫻娘態度堅決,說什麼都不肯,非要等到過了孝期再行夫妻之禮。


馮大昌高高興興地做着白日夢,殊不知危險正一步步降臨。時隔兩日,櫻娘卧病在床,吃喝全由馮大昌照料,躺了幾天病情不見好轉,只好去給櫻娘請郎中。


說起鎮上的醫館,要數富民街的濟安堂最為出名,趙郎中祖上三代行醫,醫術高超,救人無數。醫館收費水漲船高,每次趙郎中出診,收的診費都比別人高出一大截。


馮大昌只希望櫻娘的病快點好起來,不惜花重金請來趙郎中,替未婚妻治病。趙郎中給櫻娘把完脈,說身體並無大礙,不過還是開了一張方子,讓她好好調理身體。


趙郎中醫術很好,可是醫德很差,為了多賺錢,竟然和藥材鋪的佟掌柜暗中勾結,謀取私利。趙郎中每次開方子的時候都故意多加上兩味補藥,反正吃不壞人又能從中分成,天長日久沒少賺錢。


馮大昌照方抓藥,守在櫻娘的病榻前,噓寒問暖,葯沒少熬,可病情始終不見好轉。櫻娘說趙郎中可能診斷有誤,打發馮大昌再次請他登門,如此反覆數次,到最後也沒能治好櫻娘的病。


家裡的錢花個精光,馮大昌大為惱火,罵趙郎中是個騙子。櫻娘慫恿他去濟安堂討要說法,說一定要把錢要回來,如果趙郎中不給就在店鋪門口撒潑耍賴。


櫻娘獻計獻策,在她的鼓動下,馮大昌氣呼呼地走出家門。來到濟安堂醫館,他二話不說直接找趙郎中退錢。趙郎中本來就是個視錢如命的主兒,聽到「退錢」二字氣不打一處來。

小夥計連推帶搡,把馮大昌趕到門外,兩個人在店門口吵吵起來。趙郎中的兒子趙富通年輕氣盛,揮舞着拳頭上前驅趕,兩人在門口廝打起來。


眾人不知內里實情,紛紛跑過來圍觀。人越聚越多,很快把濟安堂醫館圍個水泄不通。趙郎中思來想去,覺得這樣做有點欠妥,唯恐影響自己的名聲。


他走出醫館,故意當著眾人的面對兒子大聲斥責:「你這個逆子,還不快住手!有什麼事不知道好好說,為父平時是怎麼教你的?」說罷,上前扶起馮大昌,拉着他走進醫館。眾人一鬨而散,各自離去。


兩人進屋協商解決,趙郎中最終掏出三十個銅板,事情總算有個了結。馮大昌鼻青臉腫地往回走,剛一進村正好碰到族長馮四爺,他不知何故,忍不住上前詢問緣由。


得知事情的前因後果,馮四爺大為惱火,罵趙富通仗勢欺人下手太狠。馮大昌怕四爺擔心,解釋道:「沒事,這都是皮外傷,過兩天就好了」。話是這麼說,可第二天他卻氣絕身亡。


族人們義憤填膺,帶着櫻娘一起去醫館,要為馮大昌討回公道。聽說出了人命,趙郎中慌了神兒,如果此事鬧到衙門,兒子的小命兒自是難保。


他和眾人商議,想花錢私了,只要兒子能活着比什麼都好。馮四爺不好擅自做主,將櫻娘拉到一邊,想徵求一下她的意見。


「相公去世,奴家心痛萬分,可人死不能復生,家裡一貧如洗,小叔還未曾娶妻,只要趙家出得起銀子,這樣解決倒也未嘗不可。」櫻娘說完,又嚶嚶地哭起來。

馮四爺沉思片刻,覺得櫻娘說的在理,權衡利弊,當即出面和趙郎中交涉。幾個人足足談了兩個時辰,趙家最終拿出一百兩銀子,馮家族人這才善罷甘休。


馮四爺拿出五兩銀子派人去給馮大昌買棺材,剩下的全都交到櫻娘手裡。家裡出了這麼一大檔子事兒,當然要通知二喜回來一趟,可去府城路途遙遠,一個來回大約需要三,四天時間。


兄弟二人情深,說什麼都得讓二喜見大哥最後一面。馮四爺安排兒子馮東升親自去一趟府城,叮囑他務必把二喜找回來。


當天晚上,幾個同輩的族人輪流為馮大昌守靈,櫻娘在屋裡傷心落淚,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露面。


次日清晨,馮四爺過來幫忙操辦喪事,想找櫻娘商議喪禮細節,可朝屋裡連喊數聲不見有人應答,進去一看,發現她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馮四爺腦袋「嗡」的一聲,大呼不妙,眾人翻箱倒櫃卻是徒勞無功,誰也想不到一個晚上人財兩空。


二喜得知大哥離世,傷心欲絕,他日夜兼程,三日後趕回家中。馮四爺將事情的原委講述一遍,二喜悔不當初,說道:「都怪我粗心大意,中了那個賤人的調虎離山之計!」


族人們商議過後,陪着二喜前去衙門報案。官府四處張貼告示,不惜懸賞重金捉拿嫌犯,可櫻娘已經連夜潛逃,案件最終被擱置起來。

處理完兄長的喪事,二喜離開村子不知所蹤。五年後,他再次來到亡兄的墳前,泣聲說道:「大哥,大仇已報,如果你泉下有知也該瞑目了!」


原來,這五年來,二喜從來沒有放棄為兄長報仇的念頭。他挑着擔子走街串巷,四處打聽櫻娘的下落,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在二百里外的上元鎮發現櫻娘的行蹤。


根據二喜提供的有利線索,官府順利將櫻娘抓捕歸案,案件主謀廖常青一併落網。誰也未曾料到,兩人竟是夫妻,他們對五年前謀財害命之事供認不諱。


馮大昌並非死於趙富通之手,而是被廖常青和櫻娘所害,兩人為謀錢財故意設下騙局,馮大昌沒有防範之心,一步步落入二人的圈套。


想當年,櫻娘假裝生病故意讓馮大昌去醫館請趙郎中,無非就是想藉助他訛詐一筆錢財。人心不足蛇吞象,趙郎中明知櫻娘身體無礙,卻一次次給她開藥,直到榨乾馮大昌最後一個銅板才肯善罷甘休。


在櫻娘的挑唆下,馮大昌去濟安堂醫館討要說法,錢是要回來了,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回家當晚就送了命。


案件水落石出,廖常青和櫻娘被判斬刑。可憐的二喜雖然為大哥報了仇,可從此他在這個世界上再無親人。

結語:

騙婚之事不只發生在古代,當今社會都屢見不鮮。有人為了娶妻,不惜花費高額彩禮,卻不幸落入騙局。


古代人結婚講究門當戶對,細細想來不無道理,以馮大昌的條件想娶到如花似玉的櫻娘談何容易。如果當初他有防範之心,也不至於落入別人的圈套里。


但願世間無疾病,寧可架上藥生塵。這副對聯出自清末時期湖南湘鄉一位老中醫之手,充分表現了古代中醫所倡導的醫者仁心。無論身處何時,都有趙郎中這樣的人,為了謀取錢財不擇手段,落得個被騙的下場完全在情理之中。


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變得追名逐利,很多醫者已經忘了初心。明明幾塊錢的葯就可以治好的病,偏偏開上一大堆,吃不完就丟掉,哪管你浪費不浪費。


一進醫院,不拍上一堆片子治不了病,普通的小病小痛就要花上幾百塊,稍微遇到點大病不在醫院住上個十天半月根本出不來,難倒是現在的病人金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