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上樑不正 下樑歪」啊

本意是古代建築術語,是說如果上樑放置得不夠端正,那麼下樑就會歪斜扭曲。後來被一些文人借來形容上面的人行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壞事。上樑,一般指上級領導或者長輩。

這樣借用的來源,還得從一個民間故事說起。

從前,有一個縣令受賄了一匹錦緞,他拿着其中的一塊面料去裁縫店訂做衣服。可他把面料交給裁縫師傅之後,又擔心面料被偷,就躲在暗處窺視,結果還真發現裁縫師傅有偷面料的行為。他立刻出現在裁縫師傅面前進行了呵斥,並要處罰裁縫師傅。裁縫師傅根本沒有驚慌,他漫不經心地說出了縣令這面料是他的親戚,從他這拿去送給縣令的,他不偷白不偷。這讓縣令吃驚不已,不得不辯解說,當官的,收受禮物很平常,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而裁縫師傅卻冷笑說,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啊!

由此,這句民間諺語,就在世間傳播開來了。

儒家學者曾藉助這句諺語,聯繫到治理國家,就要求統治者實施「仁政」,起到表率作用。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句話重點強調了「上樑」,只有「上樑」正了,「下樑」才不會歪。

縱觀中國古今,這種思想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大到一個國家,整個社會,小到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甚至到一個家庭,「上樑」的表率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其道理你們都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