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故事:多情啞巴

明朝嘉靖年間,陝西有一大商賈杜某,生下一個兒子,天生就不會說話,因此取名益銘。

意為長大後「一鳴驚人」,希望他長大能有一番作為。

益銘除了不會說話,其他都非常不錯,眉清目秀,英俊挺拔,風流倜儻,膚白如雪,長相在當地是算得上美男子。

杜某花了重金請了一個老秀才教益銘讀書寫字,益銘非常認真和專註地跟着先生生習,讀過的書第二遍就能記住,連先生都被他的聰明才智所折服。

益銘很快學會了寫詩,而且辭藻優美,超脫常人的俗套。

曾寫過一首詩《粉蝶》,寫完後,人們都互相背誦和讚美。

父母很高興看到益銘才華橫溢,想給他說一門親事,可是益銘卻搖頭表示不同意。

他在紙上寫道,「說實話,孩子是很自卑的,由於從小啞巴,不會說話,哪個家庭願意把女兒嫁給我這樣的人?

就算有人勉強同意,他女兒也不一定能讓我滿意,那我會後悔一生。

希望父母能耐心等待,讓我自己找一個好的歸屬。

也許有一天,我能夠實現我的願望。」

杜夫婦只有一個兒子,又不忍心逼他,勉強同意了兒子的請求。

次年,益銘年滿十七歲,父親要到外省去做生意。

益銘在紙上寫道:「既然父親說兒功名無望,與其在家裡讀無用之書,不如和你一起出去,至少可以長一點見識。

即使以後不能做官,也照樣可以做生意,繼承事業,總比呆在家裡強。」

他這一番話直擊父親的內心,父親非常高興,就幫他收拾行李,讓他跟着自己學做生意。

益銘對即將到來的旅程非常興奮,只要經過名山大川,他大多寫詩吟詠。

他以筆代舌寫了許多詩,人們都不知道一鳴其實是個啞巴。

他的父親正要前往漢口,但當船行駛到淮河時,突然遇到了大風,船幾乎被吹翻了。

益銘第一次乘船,但他不知道海浪的危險。

眼看強風剛剛平息,他獨自去船頭看揚州美景。誰知風又來了,瞬間巨浪滔天,船帆上下翻滾。

這時,益銘無法返回,無法站立,瞬間被河水掩埋。

當時眾人在船艙里,沒有注意到外面的事情。

益銘喊不出來,順着河流漂流,足足漂了一百多里。

等風過了,父親也沒看到兒子的蹤跡,就四處找,怎麼也找不到。

他不得不接受兒子葬身魚腹的事實,很難過。

望着一望無際的長江,杜某不知所措,無處尋覓,只好獻祭招魂,痛哭着回家了,再也不提去漢口做生意的事。

再說說益銘,他掉進了茫茫的河裡,看到四周都是水,非常很害怕,覺得自己沒有生還的機會,灌了幾口河水,很快就沉到了水底。

水下死鬼圍了過來,歡呼着,「終於來了個替死鬼!」爭搶着要抓住益銘替死回生。

正在這時,一個穿竹冠布的道士,手裡拿着一根木棒,快步走來,仔細看了一會兒,叫道:「這是個啞巴書生。你想要什麼?"

道士制止了這一群鬼,握住益銘的手腕,把水分到兩邊。

無論他走到哪裡,河流都後退,像牆一樣立在它們的兩側。

在河岸上,道士用一根木棍指着益銘說:「從這裡向西,你將到達一個美麗的地方。」

他又從包里拿出一本書遞過來,說:「送你一本書,教你如何保護身體,你必須小心使用它。」

說著道士消失不見了,益銘剛剛經歷了一次冒險,他的頭腦還沒有完全恢復。他只是點點頭,想問,卻也說不出話語,只用心記牢。

過了一會兒,他的心靈稍微平靜了一些,我打開了書。

書的背面有一句五言絕句,他以為這是一首暗示即將交好運的詩,就像寶貝一樣珍藏着。

好在當時是大熱天,即使衣服鞋子都被水浸濕了,他也沒有覺得太難受,跟着道士的指引,沿河向西走。

走了不到一里,益銘看到了一座宏偉的宅院,益銘平時活動較少,走到院牆邊的時候,就覺得氣喘吁吁,於是靠在一棵大樹上休息。

環顧四周,有一段院牆已經塌了,很可能是持續下雨的原因,還沒來得及修復。

向院內望去,只見遍地青苔,沒有花木,像一個廢棄的菜園。

益銘年輕魯莽,覺得在裏面晾衣服挺好,就踉踉蹌蹌地站起來,翻過倒塌的支架走了進去。裏面沒人,院子里有個茅草亭,周圍都是新鮮的水果蔬菜。

他看到了另一堵高牆,上面長滿了竹子和柳樹,這大概應該是花園的主人可以欣賞和觀賞的地方。

益銘檢查了很長時間,沒有看到任何人,所以他脫下所有的濕衣服,把它們放在陽光下,打算等衣服晾乾後再上路。

他落水後受到驚嚇,此刻已經筋疲力盡,連坐着都覺得累,就睡在亭子下,很快就睡著了。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益銘從夢中醒來,只聽見一群女子嬉笑打鬧的聲音。

睜開眼,只見一個年輕的美人站在我面前,穿着一件在風中飄動的柔軟絲綢襯衫,腰間系著一條白紗做的長裙,手裡拿着一把團扇,半掩着臉。

也有幾個憤怒的丫鬟對着自己大喊:「你從哪裡來的?你怎麼敢這麼大膽,光着身子躺在人家院子里!」

益銘不會說話,只好用手比畫。婢女們笑了,「原來是個啞巴!」

這時,美人的目光掃過他的身體,好像很滿意。她靠近女孩的耳朵小聲說了幾句話,女孩們立刻都笑了。

只見美人羞憤地轉過身來,喃喃道:「真丟人。看到他讓我的眼睛被污染了。」

說著,慢慢走開了。

益銘怕惹上麻煩,拿起衣服就想跑,丫鬟們知道他想跑,趕緊上前抓住他的胳膊,說:「我家娘子怪你無禮,要稟報主翁處置你,看你怎麼逃?」

益銘一時掙脫不開,這時另一個丫鬟氣喘吁吁地跑過來說:「我家小姐命我們把他拖進來痛打一頓。」

所有的丫鬟都笑了,推推搡搡地向裏面走去。

益銘又羞又怕,只好跟着她們往屋裡走。

益銘來不及細看有幾扇門,最後來到一間小屋,只見珠簾低垂,綠簾高掛,似乎是女人的閨房。

益銘不敢冒昧進入。

丫鬟們把他推進房裡,見房裡沒人,就把他放下了一點。

丫鬟們把益銘帶進小屋後,在外面把門鎖上,笑着說:「你可以學阮籍,這樣你在屋裡就不用穿衣服了。」

說完笑嘻嘻地走了。

這時,益銘突然意識到這正是書中所說的好機會,於是不再害怕,而是在屋裡靜靜等待。天黑後,丫環拿着飯盒進來,拿出酒和食物給益銘,笑着說:「娘子怕你挨餓,受不了鞭打,所以特意吩咐我們拿這些給你吃。快吃!」

益銘已經安頓下來,沒有注意到任何惡意,所以他拿起筷子吃。侍女又笑了,「你不怕食物里有毒?」益銘沒理會她們。

吃完後,丫環收拾碗筷走了。

益銘獨自一人躺着,心想老父親此時一定在為自己難過,於是偷偷地流下了眼淚。

到了三更的時候,益銘聽見門外的丫鬟們在互相說話,說:「娘子喝了不少酒,回來後一定就要睡下,可先讓這個莽漢睡下。隨即拉着一鳴走出暗室,轉來轉去來到另一個房間。房內陳設十分華麗,綉帷錦衾,銀燭輝煌,四壁散發出一種椒桂的芳香。

丫鬟們擁上了床,羨慕地說:「你真有福氣!在這裡做馬夫比睡在外面的亭子里強多了!益銘睡在那香滑的錦被上,心中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過了一會兒,在一對薄紗燈籠的照耀下,美人來了。

美人一進來就自言自語道:「蠢老頭不要臉。他非要纏着我喝酒,差點毀了我的好事。」

然後他問丫鬟,「公子在哪裡?」

丫鬟答道,「他已經在被子里等着了。」

美人只是笑笑,打開梳妝盒,拿了些錢分發給丫鬟們,然後讓她們趕緊退下。

當她看到床上的人時,你會笑着說,「郎軍,我是來陪你的。你睡著了嗎?」

益銘聽不懂南方方言,但他覺得這個女人吹氣如蘭,芳香四溢,心裏也有點觸動。

兩人用眼睛交流感情,惺惺相惜。

兩人說到深處,相擁而眠。

美人不自覺地嘆了口氣,「如果我一直守護着老人,現在怎麼還能碰到公子呢?」

於是她為益銘講述了自己的一生。

祖籍蘇州,淮上某翁之三妾。

翁沒有兒子,就娶了五六個小妾,都是萬里挑一的美人。

此翁的正妻早已去世,家中事便由諸妾管理。

此妾的房間在宅院後面,便讓她管理菜園。因為今天天熱想吃瓜,自己摘取,這才能與益銘巧遇,於是暗中瞞着其他姬妾,把益銘藏過,不讓其她人知道。

次日清晨,美人仍然把益銘藏在一個黑暗的房間里,並安排丫鬟送一日三餐。

漸漸地,益銘也和丫鬟們天天打情罵俏,美人知道後非常生氣。

丫鬟怕挨打,就向翁老爺報告了。

翁主非常生氣,提着鞭子闖進了美人的住處。

到處搜尋,果然找到益銘,拖出來就要打。益銘指着嘴巴,作出求饒的樣子。

主翁這才知道他是一個啞巴,見他面貌清秀,一表人才,忽然轉怒為喜,丟下鞭子便走了。

美人仍是大驚,猜不透翁主的用意,滿頭大汗,泣不成聲道:「我害了公子,就算死一百次,也不能贖罪!」

益銘也害怕得大叫起來,這兩個人急得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看見翁主在喊美,說:「不要嚇他。」

美人膽怯地跟在後面,很快就回來了,眼睛裏閃爍着光芒。

她坐下行禮道:「翁主想請你做件事,不要推辭!」

她一打手勢問怎麼回事,美人就在他耳邊小聲說,然後兩個人都亮了。

原來,翁主見益銘是個啞巴,就想利用他為自己生個兒子,以免走漏風聲。

這時,益銘才明白道士給他書的原因,書中「百花無主,孤鳥勝有聲」的兩句話也應驗了。

美人還傳達了翁主的命令,為了不讓別人起了疑心,要他換女裝,益銘欣然同意。

美人非常高興,趕緊吩咐丫環向翁老爺報告:「搞定了。過一會兒,我會領着他換上女裝。」於是美人自己給益銘扎了個髮髻,化了妝,穿好了衣服。

正在化妝的時候,窗帘外有人笑着說:「你為什麼不在採花賊的故事敗露的時候殺了這個蕩婦?」

他又說,「一個人吞下去,大家都嘗嘗不是更好嗎?」

聲音清脆迷人。說著,四個長袖善舞、濃妝艷抹、艷麗非凡的年輕女子走了進來。

眾人看去,頓覺失色,就是絕代的美人也比不上他,於是更高興了,簇擁着一同去見主翁。主翁安慰了一番,命丫鬟稱他為「六娘子」。

於是擺上酒和眾姬妾共同歡飲,說道:「有了這麼一個好替身,你們就不會再埋怨我老了吧!」說罷大笑,眾人也鬨笑不已。

從此,眾美人爭相為益銘縫製衣服,調理益銘的飲食;一個個爭着拍馬屁,就怕惹啞巴不高興;有時唱歌,有時跳舞,只是為了逗益銘開心。而益銘整日痴迷於美人,也不再思念家鄉。

一年後,兩個男孩同一天出生,翁主自稱是自己的兒子。

前來祝賀的人絡繹不絕,都在稱讚翁基德主,才會有這麼好的賞賜。

過了一段時間,第三個男孩出生了,人們開始懷疑這裏面一定有什麼蹊蹺,不然怎麼會這麼神奇?

然後又一女一男相繼出生,一年之內生了五男兩女。

村裡議論紛紛,親戚們對此也很疑惑,只是因為翁主還活着,大家才沒有公開質疑。

又過了一年,翁主病逝,官司開始了。

明代嘉靖五年,族人告到朝廷派來的某御史處。

御史因為議禮事違抗嘉靖皇帝的旨意,被貶至到兩淮鹽道,而某翁的族人都經商,因此向他提出詞訟。

御史看了狀詞了解了緣由後,大笑說:「老翁得子,有一個也就不容易了,怎麼會突然這樣多呢?」便將諸姬妾傳來一一問訊。

益銘也在其中,儘管穿着女人的衣服,但終究無法掩蓋自己是男人的事實。

於是御史下令找人把他綁起來,他就要受到懲罰了。突然,他喊道:「我被關了幾年,但今天我又能重見天日了。為什麼大人還折磨我?」

當眾人聽到他說話時,他們都大驚失色。

御史不解地問原因,他說了實話,御史還是不信,益銘詳細地講述了整個故事。

御史聽到書背上寫的「遇貴長鳴」的話,笑着說:「看來我就是治啞的貴人了!」於是也不再追問下去。

由於益銘是一個文弱書生,並不是自己故意這樣的,所以他沒有被定罪。

只不過某翁的家產由他的族人繼承,諸姬母子都判給一鳴。

某翁的族人也不敢有異議,一鳴便帶着諸姬母子在當地安置。

眾小妾問他,「你能不能過去談談。怎麼今天突然說話了,還滔滔不絕?太嚇人了!」

益銘說,「我自己也不知道。突然想說話了,結果就說出來了。」

眾小妾對此感到驚訝。

御史有個女兒,姿色艷麗而且博學多才,年已長成,還沒有議定親事。

曾寫過一首詩,寫完之後,卻無法續上了,於是暗暗發誓,「誰能延續這首詩,就嫁給誰。」

御史把這首詩給一些秀才看,一個接一個,幾十個人來了,但是他們都寫不好。

後來,聽說益銘擅長寫詩,特意叫他繼續寫這首詩。

益銘分分鐘續上了詩。

御史女兒看到後高興地說:「他就是我的真命天子。」

御史也依了女兒的心愿,把一鳴招贅到家中為婿,並且勸他讀書,還為他花錢買了生員的身份,接着在江南鄉試中舉,準備去京城參加會試。會試前先帶着諸妻妾子女回家去探望父母。當時由於思念唯一的兒子,杜翁夫婦整日哭鬧,情緒低落,病倒了,眼睛也漸漸失明。

有一天,守門人突然報告說:「公子回來了!」

杜夫婦不信,反而訓斥他。

當益銘進來見了父母后,立即跪倒在地。

杜夫婦仔細一看,認出了他的兒子。

他們很驚訝,問他落水後的經歷。

益銘從頭到尾詳細地講述了這段經歷。

很快,所有的妻妾都來看望公婆,父母看到這一幕都笑得合不攏嘴,感嘆道:「那天找不到媳婦,現在突然有了好幾個。我兒子按照自己意願找到了親事,真好。」

從那以後,二老的孩子每天都很享受和孫子們一起玩耍,視力也逐漸恢復了。

不久,益銘安頓下來後,他出發去京城參加考試,並最終上了高中成為一名進士。

同鄉人知道他過去曾患啞疾,便以「啞黃甲」稱呼他。

其後益銘又被選入翰林,於是便把父母和家小都接到京城奉養,一家人生活和美融洽。

而諸姬靠御史的力量,也都分得某翁價值數萬的家產。

杜家日益富裕,是陝西一帶的大富戶。

文章譯自清朝民間志怪小說,大家看了今天晚上也做下這個美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