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陳圓圓的傳說

一、女裁縫

陳圓圓父母的原籍是常州奔牛鎮,父親叫陳玉書,挑一副換糖擔,做收換廢銅爛鐵破布頭生意。他在族裡輩份最小,大家都叫他「換糖阿小」,大號反被遺忘。

天啟元年常州一帶發大水,奔牛鎮也一片汪洋,換糖阿小帶着妻子何巧姑逃荒到崑山,投奔姐姐邢陳氏。

姐夫邢阿寶在蘇州桃花塢寶藏寺隔壁的飯店裡當夥計,飯店歇業後,又轉到南門給一家油坊當燒飯廚師,一年到頭很少回家。邢陳氏住在崑山麗澤門外盆瀆村,家裡擺一個縫紉攤,靠女紅活計度日。

換糖阿小投親到盆瀆村後,發覺這個廓外小村緊傍城腳,背枕由蘇州流經太倉婁江,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過往行人眾多,地段相當熱鬧。因此,就在村口一個荷塘邊,搭了兩間茅屋,杏簾高挑,開起一片小酒店營生。

後來,何巧姑坐月子,養下一個小姑娘。據說姑娘出生這天,酒店屋上飛來了一隻羽毛斑爛的野雞,鳴叫三聲而去。對面的荷塘里,有株枯荷復活,開放出一朵並蒂蓮花

一下引得滿城百姓前來觀看,都認為是異兆,這個小姑娘的乳名便被叫做「野雞」,自幼就生得姿容妍秀,性情雅淡。

五歲那年,父母竟相繼病故,幸虧姑母邢陳氏好心,將姑娘收領在身邊,當作養女撫育。姑娘稍長,便跟姑母學會了一手好針線,裁剪製作,刺繡縫紉,件件皆能,很快成為一個技藝精巧的女縫工。

盆瀆村上的人們習慣地叫姑娘為邢家小裁縫,姑娘就這樣從了姑父的姓,取名叫畹芬。

一天,崑山知縣慕名請邢家小裁縫到府上做衣裳。邢畹芬不敢怠慢,非常認真地給楊知縣一家做了幾套衣服,試穿無不合身,而且針腳又勻又密。夫人和小姐對邢畹芬有了好感,經楊知縣同意,傳邢陳氏到府中講妥,讓邢畹芬留在府上,伴隨小姐傳習女紅,並相陪吟讀詩書,每月工銀從優,絕不當婢女使喚。

不久,碗芬的姑媽又病故,她孤苦伶仃,楊夫人起了垂齡之情,將她收養下來。邢畹芬平常除了和小姐一起穿針引線描龍綉鳳外,還跟小姐讀了不少詩書,長了許多知識,居然也會吟詩填詞。


當時,崑曲在崑山風靡一時,不少宮室紳商、詩人墨客以及納眷都愛哼上兒句,以顯風流高雅,一些情趣相投的士子,還組織了「抽曲」社,冠以「鳴鳳」、「腸和」、「芹頌」等社名,逢期相集一堂,吹彈打唱,稱之為「做同期」。

頗愛附庸風雅的楊知縣,在縣衙也組織了一個「玉峰」拍曲社,公事餘暇,經常邀約社友在花廳「做同期」。

楊夫人常常帶着小姐和邢畹芬坐於屏風後聽曲,有時竟也在內堂學唱消遣。知縣橫笛,夫人擊節,小姐和邢畹芬亮嗓放歌。憑邢畹芬的敏慧和天生的金嗓子,備受楊知縣的賞識器重,衙內逢有宴會,時常要請邢畹芬唱上幾曲。

邢腕芬會唱崑曲的聲名漸漸傳開,內行評她的唱聲珠圓玉潤,直似鶯啼,送了個雅號給她——圓圓。她恢復原姓,人們就叫她陳圓圓。


二、妙聯難詩人

太倉詩人吳偉業崇禎十二年奉召進京,途經崑山時,知縣楊永言在馬鞍山翠微閣設宴餞別。

酒至興處,楊永言命寄養在府中的陳圓圓即席演唱崑曲。吳偉業為陳圓圓的聲色所動,竟看中了她,意欲收為小妾,帶往北京。楊永言看出吳偉業的心思,便巴結趨奉,將陳圓圓薦贈給偉業。

陳圓圓當時只有十六歲,而吳偉業已是三十一歲。一個十多歲的少女,怎麼肯甘心嫁給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呢?要是當場表示不願吧,生恐拂逆知縣收養之恩。沒奈何,只好跟吳偉業登上官船,揚帆西去。

船到蘇州的時侯,陳圓圓想起姑父邢阿寶在蘇州一家油坊里當廚師謀生,不如設法擺脫吳偉業回到姑父身邊的好。

她想出個辦法,對吳偉業說:「我要上岸去見一見姑父。」

吳偉業放她去了。不一會兒,陳圓圓回到船上,推託說:「我姑父知道你是著名詩人,他想出個對聯考考你,若能對出,老人家同意將我嫁給你,若是對不出,老人家不同意我隨往北京。因此,請你高抬貴手,放我回到姑父身邊。」

吳偉業想:一個小小廚師諒必肚裏只有油水沒有墨水,出出來的對聯肯定可以一下答對上,便點頭請她出。陳圓圓便將家鄉崑山城裡有三條橋——酒坊橋、通河橋、無不利橋的橋名出了個上聯:

酒坊通河無不利;

吳偉業料想不到會出這種鄉俚奇僻的俗語對聯,一時竟對答不上。

陳圓圓妙聯難倒詩人吳偉業,一笑拜別。可是,吳偉業還不罷休,到了北京後,分別寫信向崑山著名學者歸庄顧炎武求教,二人也搔首難答,一時傳為崑山的絕對。


事隔十多年,吳偉業為了寫長詩《圓圓曲》,在順治六年又來到崑山,搜集和訪問有關陳圓圓在崑山的生活情況。

他在歸庄陪同下,走訪過不少崑山士人,熟悉了崑山城裡許多街巷弄堂,忽然想起了當年陳圓圓難倒過他的上聯,他用崑山城裡的三條弄堂一果老弄、管家弄、東太平弄——聯成一語,對出下聯:

果老管家東太平。

叫仙人張果老來管家,東家當然太平無事了。

二人附掌大笑,為湊成這副妙聯而高興。這副對聯一直流傳至今,傳為美談。

三、胭脂美人痣

陳圓圓稟性淡雅質樸,處世隨遇而安,衣着樸素潔凈。烏黑的頭髮梳個倭墮醬,不插金戴銀;純正的瓜子臉上,沒有脂粉氣息。只是左頰上邊,生了一顆胭脂美人痣。這顆痣其實是個傷疤的癥結,是一個如同半粒米大小的肉瘤疤痕。

陳圓圓為拒絕吳偉業欲納小妾的事,投身在蘇州當廚師的姑父邢阿寶處生活。

經人攛掇,拜金獅巷著名伶工沈天虹為師,結果未及出師就被一家戲班聘去唱戲。

江南繁華之地的蘇州,早就有了演戲活動,但直至明朝末年,城裡還沒一座初具規模的戲院,觀眾歷來都習慣看露天戲,有的在一條敞口大船上演出,稱為「卷梢戲」。觀眾雇一種叫「沙飛」或「牛舌」的船隻,環繞在「卷梢」周圍看戲。還有一種瓜皮形狀的小船往來其間,為觀眾擺渡接引,這種船就叫「盪湖船」。陳圓圓經常登臨演出,每次出場,觀眾都報以雷動掌聲,為她卓絕的嗓子和演技叫好。

但是,盛名之下有時也會遭到麻煩或被作難。


有一次,陳圓圓在虎丘唱「卷梢戲」,日夜兩場。日場戲《白兔記》,陳圓圓演李三娘,夜場戲《西廂記》,陳圓圓演紅娘。日場戲剛散,陳圓圓正在後艙卸妝,城裡有一個官家派家丁和清客來傳話,要陳圓圓在晚上到官府去唱堂會。

陳圓圓如去官家,「卷梢戲」夜場勢將唱不成。而戲老闆的包銀早已拿了,怎麼能臨時變掛?老闆拒絕陳圓圓去唱堂會,但得罪了官家,大禍就臨頭。

陳圓圓最後決定留下唱《西廂記》。才開場,官家的公子就帶領一批奴才趕來鬧事,就地抓起了碎磚斷泥巴石塊,滿天流星般朝「卷梢戲」船上猛擲狂拋,一場好戲鬧得三缸清水六缸渾,演出被迫中斷。

官家公子又把惡氣發泄在陳圓圓身上,指揮家丁對準她集中擲擊,揚言要擲死她才解恨。

陳圓圓姣姣玉體成了眾矢之的,一塊石子飛來擊中左頰,劃破了寸余長的口子,整時血流滿面,當即痛得她倒在艙板上。幸虧過來兩個武生演員,將她搶救出險境,才保全一命。

陳圓圓雖然性命得救,但是臉部的份勢很重,即使傷口復愈,臉頗上肯定要留下一條疤痕,美容就此破壞。

她的老師沈天虹聞訊趕來,拿出了珍藏多年的秘方給她敷治。

這秘方還是三國年間東吳王宮裡流傳下來的。孫權的兒子孫和一次舞劍,失手誤傷了他夫人鄧氏的面頰,傷口又深又大,鮮血染紅綢衫。他連忙派人去請華佗來醫治。華佗用一種極其名貴的葯——白水獺的脊髓,加入硃砂、琥珀等藥材,研製成粉末,敷在傷口上,果然十分靈驗,很快就見效。

鄧夫人的傷口治癒後,臉頰非但無絲毫疤痕,而且越加顯得紅白可愛。沈天虹還是十多年前,為醫治妻子被湖匪刺傷的臉頻,在靈岩山一位高僧那裡覓到此葯。

他用剩下來的藥粉,解了陳圓圓受傷的危急。但是,這藥粉因年限過長,已漸失效,敷到受傷的地方後,藥力不足,傷勢復愈得較緩慢,在增生新肌肉時,傷口收縮成半粒米大小的瘤疤,再也消腐不掉了。

四、落籍

明期有條很苛刻的禮律,士大夫不能正娶青樓妓女。

陳圓圓冷落風塵,躋身「秦淮八艷」之列,淪為賣藝不賣身的南曲藝人。因而沒有落籍。

她因赴冒辟疆在虎丘看丹桂之約,被田宏遇發現,用二千兩銀子將她和另一名歌妓顧壽買進北京。

陳圓圓和顧壽到北京後,被田宏遇送進皇宮,編入宮廷女樂,住在寂寞永巷。

一次,崇禎皇帝接到遼東總兵官吳三桂送來的捷報,奏稱他勒師山海關,與進犯界嶺口的清兵打了一仗,斬敵數千名,退敵數百里外,這是松山失守以來的第一次勝利。

崇禎見奏心裏稍覺高興,傳女樂奏唱。崇禎要會自度詞曲和自奏自唱的女樂來伴駕,只有陳圓圓獨具條件,便被召至上苑。

崇禎見了這個生有顆胭脂美人痣的崑山姑娘的妙容,情不自禁問:「愛卿何時入宮?」

「已進官月余。」陳圓圓低頭回答。

「哦,愛卿莫非就是田國丈所獻進宮的女樂?」

「正是。」

「好,愛卿就為朕度曲奏唱。」

陳圓圓一路走來,已經考慮好近日填過的幾首詞牌,於是選一二首唱了。

崇禎聽後說:「愛卿色藝才三絕,佔盡人間春枝,堪稱百花之魁,一代紅妝!」

陳圓圓忙下跪謝恩,轉念一想:我雖色、藝、才三絕,可是命薄如紙,深居永巷,何日才能出頭?臉上不覺籠罩着一層憂愁之色。

「愛卿再唱。」崇禎命道。

陳圓圓又撥動琴弦唱了一曲。

「愛卿唱出心聲,堪稱知音。」崇禎打斷了陳圓圓的彈唱,長嘆說:「朕與你都是薄命人啊!」

崇禎又問起陳圓圓怎樣被採選進宮的經過,想收她為嬪妃。誰知陳圓圓將自己的凄涼身世和盤托出,不僅出身寒微,而且在青春歲月里,先是隸籍梨園,繼又淪為歌妓,現在則被賣進皇宮當女樂,三大不幸都降在她的身上。

崇禎聽了,下旨說:「愛卿年輕可嘉,恩准你落籍從良,可以離宮而去,京中若無依靠,就留在田府。」

陳圓圓連忙謝恩,,卻跪在地上不起身,淚如雨下。崇禎問:「愛卿莫非不願離宮?」原來,陳圓圓想起了另外一個苦難的姐妹顧壽,奏請崇禎也開恩落籍,一起出宮。

崇禎一擺手說:「顧壽也一起離宮從良。」

次月,田宏遇奉旨將二人接回府上。後來吳三桂到田府赴宴,對陳圓圓傾心愛慕,暗中調查清陳圓圓飲賜落籍的經過,才娶為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