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系列——州官張濟為民求雨,巧治貪官

張濟求雨

清宣統皇帝登基那年,漢州天干。城裡好多人都來勸州官張濟向四海龍王求雨。張濟本來不信神,他想:今天來勸求雨的人中,有的是告老還鄉的州官.府官.縣官,有的是文秀才、武舉人,有的是大糧戶、大商人,有的是衙門裡頭的師爺、班頭。這些人,口頭上很懊憐農民,但要喊他們拿點錢出來給農民做點好事情,卻連一文錢都捨不得。


好嘛,我就收拾他們一下,好給農民辦點實實在在的事情。他把主意想好,就對這些人說:「後天,我們到北街龍神祠求雨。這件事我要上奏當今皇上,大家要慎重慎重!」

第三天,天麻麻亮.漢州衙門擠滿了人。大商、糧戶穿着新衣、新帽、新鞋,官吏、秀才也穿得整整齊齊。他們等到東方發白,才見張濟頭戴草帽、身穿布衣、腳穿草鞋姍姍而來。

他走到衙門口,雙手一拱,說:「走,到龍神祠去!」他們在龍神祠耽擱了兩個時辰。這些人默倒這下就沒事了,可以回家了。哪知,剛剛走出廟門,張濟就喊住,說:「昨晚,龍王給我託夢說:「遠水難救近火,你們到湧泉去求雨,比東海來得快些。」我是漢州父母官.我走前頭。


今天是求神,大家要誠心,一不坐轎,二不騎馬、三不坐車,哪個不聽招呼,就帶上木枷、拴上鏈子拖起走。」這些人一聽,還沒有回過神來,兩個班頭就領八個押役,拿十塊木枷,十根鐵鏈子跟在後頭了。

這一天,太陽又大,從龍神祠到湧泉。來回七十多里路,走得又累,又餓,又熱,又走不脫,又不敢開腔。三更過羅,他們才回到衙門口。張濟把草帽一甩,叫人抬出飯來。眾人一看,一黃桶糙米飯,四盆泡菜,兩桶米湯。這時餓慌了,想吃也要吃,不想吃也要吃。


張濟先吃完,把筷子在碗上一敲,問:「今天苦嗎?累嗎?」眾人都不開腔。他又問: 「這頓素飯好吃嗎?」也沒有人回答.他又說:「都是凡人肉體,不是銅鑄金剛,鐵打羅漢。我都出了幾身汗,大家當然苦了累了。有道是,飢不擇食嘛,我都吃了三大碗。吃飯的事,不單靠農民,人人有責。我看求神不如求人。秧子栽不下田,農夫交不出租,皇上收不到糧,

你我的日子都不好過啊!」眾人聽,只好點頭,並不應聲。


一會兒,張濟笑道:「下官蠢見,我們還是拔一毛而利漢州農夫,拿點銀子來修堰塘,添水車打水井。今晚就此商議商議,這下,眾人才恍然大悟:張知州要在我們身上「刮油」了!有些人願意,有些守財奴也沒辦法,只好點頭應允。張知州立刻叫師爺記下捐款的數目.然後劃分地區簽名畫押。兩三天後,各鄉挖井、 修塘都動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