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啟龍
3、路邊救人,參加革命
母親三歲那年,漢江河以東,大洪山西南的丘陵地帶,從冬季到第二年夏天,久旱無雨,堰塘乾涸。田裡歉收,家家戶戶鬧饑荒。楊家崗旁邊有一條小河,名叫馬集河。河裡的魚蝦特別多,鄉親們平時都喜歡下河,撈魚摸蝦沾點葷腥。
外公手巧,他在楊家崗門前的山上砍了一捆山竹,跟吃飯的筷子差不多粗細,截成一尺八寸長的竹棍,再砍一根老刺藤,放在火上燒一下,把皮挎掉,彎曲成一個圈,用野葛藤將交接處紮緊。再把竹棍圍繞藤圈編好、拉緊,做成圓形魚罩。
這天中午,外公手拿魚罩,肩上斜挎着魚簍,去了馬集河。他下到河裡,河水深不過一尺。他從下游往上遊走,水清見底,能看得清清楚楚。魚一般都是藏在水草里,只要有水草的地方,就用魚罩罩幾下,很快,外公就逮了有四五斤魚。那時候沒有電,更別說冰箱了。現逮現吃,多了浪費。
外公回家的途中,經過一道沙溝,山溝旁有一蓬蒿草,老遠就看見有一雙腳露在外面。外公走近一看,草叢裡躺着一個清瘦的中年漢子,旁邊有個袋子,裏面裝着爛被窩、爛衣服,看上去像個叫花子。外公用手探了探那叫花子的鼻孔,還有呼吸,又摸了一下叫花子的手腕,脈搏微弱,人處於昏迷狀態。
外公想了想,師父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他放下魚罩,把叫花子背回家救治,到家後才發現,那叫花子肚子上有槍傷。還好,只是子彈擦傷了肚皮,創口有六七寸長,流血過多,加上飢餓、體力透支,才昏迷了。外公身上沾了一身血跡,他顧不上換,先拿出師父的祖傳金瘡葯,幫那個叫花子把肚子上的傷口敷上藥、包紮好。
處理完那個傷者,外公忙着去刨魚,把最大的一條鯉魚,有兩斤多重,收拾乾淨,切成幾塊放進鍋里,燉了小半鍋魚湯。約莫過了半個時辰,那傷者醒了。外公盛了一大碗魚湯,慢慢喂他喝下去,喝完之後,那人緩過勁來。他說了一句多謝恩公救我!還想起身行禮,被外公制止了,你身上有傷,躺着別動。我們這裡叫楊家崗,住在這兒的都是窮人。
那個傷者有氣無力地補充說道,我姓焦,河南人,老家發大水,逃荒到此,恩公可否看到我的行李袋子?外公從涼床下面把袋子提到床上。過了七八天,老焦的傷基本上好了,他從袋子里的破棉被中拿出來一支駁殼槍,擦拭乾凈後插在腰間。臨行,他告訴外公,他是共產黨人,江漢軍區的偵查員,遇到外公那天,他被地主民團追殺,遭槍擊受傷昏迷,萬幸的是被外公救治,才得以康復。
從那時起,外公成了江漢軍區的地下交通員,負責收集金龍山周圍地區的地主、國民黨軍隊的散兵游勇、民團等武裝的人數、槍支彈藥、分佈情況。外公將搜集的情報交給老焦,後來江漢軍區獨立旅從此經過,解放了金龍山周圍的板凳崗、流水溝、張集、長壽、豐樂等地。
外公所在的楊家崗劃歸洪山縣人民政府管轄,成立了板凳崗區委、區人民政府,葛汗三任區委書記,老焦擔任區長。老焦真名叫焦覺民,板凳崗區政府成立後,立即開展清匪反霸和土改工作。外公因為拳腳功夫好,槍法准,在清匪反霸鬥爭中多次立功,升任區小隊副隊長。鑒於外公的工作成績和現實表現,焦區長親自當他的入黨介紹人,那年中秋節前,外公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作者簡介
姚啟龍,家住湖北省宜城市流水鎮馬集村,農民。中共黨員,大專學歷,當過三十一年村官。愛好文學,有詩歌、散文、中短篇小說、紀實文學作品散見於報刋、雜誌、微刋等媒體,現為襄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