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淮陽縣有個憨厚老實的小伙叫張大興,在十五六歲時,跟隨縣城裡的劉木匠學習木匠手藝。
張大興腦子靈活,為人又肯吃苦,在一眾學徒中脫穎而出,深受劉木匠的喜歡,將他視為關門弟子,傾盡所學對其栽培。他沒有辜負劉木匠的期許,學得一身精湛的木匠本領。
劉木匠膝下有個女兒叫劉艷,外貌端莊,秉性賢惠。張大興對其愛慕,兩人彼此心生情愫。只是礙於師娘王氏從中作梗,兩人不能在一起。
皆因王嫌棄張大興家境貧寒,覺得他配不上自己的女兒。於是她撂下狠話,除非張大興能拿出一百兩銀子當聘禮,否則說什麼也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他
為了儘快湊齊一百兩銀子,張大興起早貪黑挑着工具箱走街串巷去找活干。淮陽縣城內有十街二十三巷,張大興每日都要走上數遍。
半年內靠着這份毅力,家中裝錢的小木箱已經滿滿當當。
清點後發現,共有七十兩了。
這日傍晚,劉木匠突然找到張大興,他直言問道:「大興啊,銀子湊得如何了?」
「不瞞師父,還差三十兩就夠聘禮了。」
劉木匠愁眉苦臉說道:「你得抓緊時間了。」
原來前幾日,王氏的好姐妹胡氏帶著兒子馬奎來劉家做客,馬奎對劉艷一見鍾情。馬奎是胡氏最寵愛的兒子,於是胡氏對王氏說:「過幾日會找媒婆上門提親。」
王氏見馬奎一表人才,越看越滿意,不經丈夫的同意就應承婚事。她心裏嘀咕:馬家是大戶人家,女兒能嫁入馬家算是高攀。
縱然劉艷百般不願意,但是王氏執意要把她嫁入馬家。母女兩人為此大吵一架,劉艷反鎖閨房不吃不喝。
劉木匠懼內,人盡皆知。他不敢忤逆妻子的心意,又不忍心見女兒整日以淚洗面,就偷偷來找張大興商量對策。
「大興啊,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艷兒眼看就要嫁入馬家了。我這裡有三十兩,你暫且拿着,明日去找媒婆上門來提親。」
張大興聞言很感動,他沉默半響卻拒絕了劉木匠的好意。
「師父,我不能收你的錢,一口唾沫一口釘,既然答應師娘要賺夠一百兩銀子當聘禮就不能食言。如果收下您的銀子就是作弊,這件事要是被師娘知道,她會更加瞧不起我的。」
劉木匠看到徒弟這樣有上進心既欣慰又擔心,他曉得張大興是個倔脾氣,認定的事情說什麼也不願意改變,他只好唉聲嘆氣離開。
送走了劉木匠,張大興一改剛才在劉木匠面前的鎮定,他握緊拳頭說道:「我絕對不可以讓劉艷嫁入馬家,我要比現在更努力去賺錢。」
此時已經天黑,但是張大興還挑着工具箱出門走街串巷找活干,能賺一文錢也是好的。
他一路走一路吆喝,「修補舊傢具,修不好不要錢。」,走了大半座城,吃了許多閉門羹,竟然沒攬到一個活計。
眼看着家家戶戶都熄燈休息了,他也只好回家,想着明日早些出來找活。
此時,身後響起一個嗓音,「小夥子,我家有東西需要修繕。」
張大興聞言轉頭,看見一個佝僂着腰拄着拐杖的阿婆面無表情地看着他。
「阿婆,你放心好了,修不好不收錢。」
阿婆聞言點了點頭,讓張大興跟着她走。
在路上,張大興發現阿婆走路時一瘸一拐的。但是,她走路卻很穩健,張大興挑着工具箱在後面跟着竟然有些吃力。
一路上無話,張大興跟着阿婆來到冷巷,他曉得此處是個死胡同,以前來過這裡,巷子最深處有間院子常年關着門的院子。
阿婆的家正是這間院子,張大興進入院子,一股霉味撲鼻而來。
阿婆帶着張大興來到最左側的屋子前,她指着屋裡說道:「東西在裏面,能不能修繕好,你自個進去看吧。」
張大興放下工具箱,推門而入,柴扉發出嘎吱聲,聽着起雞皮疙瘩,接下來看到的一幕,讓他後背發涼。
原來,屋內停放着一具刷着樹漆的壽材,它搭在兩張長板凳上。牆上有個方形的窗戶,月光照進屋子,將壽材的剪影倒映在地上。
「這是我老伴在世時替我打好的壽材,只是這間屋子長年漏雨,壽材表面都長霉點了,底板也被白蟻咬了個窟窿。小伙你看能不能幫我修繕好。」
張大興心裏有些瘮得慌,大半夜見到壽材多少覺得有些晦氣。
但是,張大興既然來了就沒打算中途離開,他壯着膽子圍繞壽材檢查一圈。
最後,他對阿婆說道:「給我一個時辰,我可以把壽材恢復如初。」,張大興對於自己的手藝很自信。
「修繕好要多少工錢?」,阿婆小心翼翼的問道。
「我先把活干好,如果讓您滿意了,咱們再商量工錢如何?」
阿婆微微一笑,表示同意。
「阿婆,現在天黑了,您先回屋休息,我修好以後喊您。」
阿婆深深看了一眼張大興,拄着拐杖一腳深一腳淺的走進隔壁的屋子。
張大興先是從箱子里拿出一盞油燈,任憑他怎麼點燃,過一會兒就會自行熄滅。
最後沒辦法,他索性就不點燈了,藉著窗外的月光幹活。
他先是將霉點打磨掉,重新給壽材刷上樹漆,接下來將白蟻啃噬的板底更換。
敲敲打打,轉眼一個時辰就過去了,張大興摸了一把額頭上的汗,大呼一口氣,看着修繕好的壽材很是滿意。
走出屋子,藉著月光他才看清院內的模樣。東西並列三間茅屋,窗紙都已經脫落。
屋檐下散落着一地的碎瓦,靠近院牆的屋子已經倒塌一半,木樑橫七豎八擱在地上。
中間的屋子便是阿婆居住的房間,張大興叩門而入。大致看了一眼屋內布局,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也不為過。
除了一張木床擱置在牆邊外,屋內只剩下一張掉漆的桌子。阿婆正側卧在床榻上,她看見張大興進屋,窸窸窣窣的坐起身。
「阿婆,壽材已經修繕好了。」
阿婆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喜悅,她顫顫巍巍的站起身。
張大興連忙上前攙扶,阿婆說道:「小夥子是個好人吶,誰家閨女嫁給你一定會很幸福。」
說著話,兩人來到放置壽材的屋子,阿婆摸着壽材轉了一圈,嘴裏說道:「修繕的太好了,竟然看不出一絲修補的痕迹。」
話音剛落阿婆臉上露出苦澀,繼續說道:「小夥子,這修繕的工錢應該很貴吧。」
張大興微微一笑,說道:「阿婆別擔心,我只收您一兩銀子。」
「哎,小夥子,實不相瞞我真的拿不出那麼多錢。」,阿婆搖頭嘆息說道。
張大興說可以讓阿婆賒賬,他不介意多等幾日。
可是,阿婆卻說自己無兒無女,老伴去世後,她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現在就連溫飽都成問題。張大興聞言瞠目結舌,沒想到阿婆這麼可憐。
他見阿婆穿的單薄,心裏不是滋味,沉吟半響,突然說道:「阿婆,這工錢我就不收了。」
「這可不行,我怎麼能讓你白乾活呢?」,阿婆搖頭說道。
阿婆滿頭白髮,張大興想起在故鄉的父母也是這般歲數,不曉得他們過得如何了?他背井離鄉外出學手藝,已是多年沒有回家。
他想到這裡鼻子一酸,從懷裡拿了些碎銀,對阿婆說道:「我們相識就是緣分,這裡有些銅板請收下,留着買些被褥和吃食。」
他把銀子塞給阿婆,轉身就要走。阿婆連忙拽住張大興的袖子,說道:「先別走,我屋裡還有些黃豆,你將它帶走,我不能白拿你的錢。」
俄頃,張大興捧着一袋黃豆出了大門,阿婆站在門口目送他而去。
臨走時,阿婆突然說道:「記住,你回家的時候別點燈。」
張大興聽完這句話並未深想,揮手讓阿婆早些回去休息。
阿婆微微點頭,嘴裏呢喃說道:「天不欺善良之人。」
張大興挑着工具箱頂着月亮回家,他沒有因為幫阿婆白乾活而生氣,反而因為做了一件好事心情愉悅。
張大興到家時,已經是三更天了。院子里漆黑一片,他摸索着進了屋子。
他剛想點燃油燈,腦海里突然想起阿婆的叮囑。
「回家時別點燈。」
張大興心裏嘀咕:「阿婆說的這句話是何意呢?」
就在這時,屋外傳來窸窸窣窣的腳步聲。一道低沉的嗓音在院中響起,「咦,我明明看到有人進屋,怎麼卻沒有點燈?看來張大興還沒有回家,我們回去繼續埋伏。」
張大興聞言嚇得不輕,他輕手輕腳走到窗前,透過縫隙看到院中有兩個凶神惡煞的大漢。
其實,這兩個人在一更天的時候就來到張大興家,由於張大興外出未歸,結果撲了一個空。於是就埋伏在附近,只等屋裡亮燈就衝進來抓人。
「這兩個人為什麼要抓我?我不能繼續待在家裡了。」,張大興輕手輕腳從後門溜出去。
他當機立斷跑到縣衙將家中有盜賊的事情告訴了當值的捕頭,捕頭曾經找過張大興去家中修繕傢具,因此兩人相熟。
捕頭聽說轄下有盜賊,立刻帶領十個衙役前往張大興家。
為了證實真的有盜賊,張大興大搖大擺的回到家裡,然後點燃油燈。
不一會兒,房門就被踹開,兩個穿着黑衣的大漢衝進屋子裡,他們不由分說就撲向張大興,三人扭打在一起。
張大興連忙喝道:「快動手!」,話音剛落,事先埋伏在後門的衙役破門而入,將兩個大漢五花大綁起來。
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大漢見到衙役後立馬供述罪行。
原來此二人是受馬奎指使,他得知劉艷心有所屬,這個人正是張大興。
馬奎為人心胸狹隘,是睚眥必報的性格,眼裡容不下張大興的存在。所謂「教訓」,其實就是想讓他消失,對於財大氣粗的馬家來講,張大興就是螻蟻一樣的存在。
兩個大漢招認後,捕頭押着他們回衙門。知縣嫉惡如仇,立馬傳馬奎到大堂審問,他見鐵證如山只得認罪,最後受到嚴厲懲罰。
王氏知道馬奎的所作所為後,心裏嘀咕:慶幸識破馬奎的真面目,這樣的惡人做女婿,女兒以後還能有幸福嗎?
劉木匠趁機將張大興拒絕接受三十兩銀子的事情告訴了妻子。王氏聞言後,張大興在她心目中的形象瞬間高大起來了。
她對丈夫劉木匠說:「以前是我不識好人,現在我知道錯了,張大興是個懂得上進的人,女兒嫁給他,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的。」
劉木匠見妻子這樣表態,心知她是認可了張大興,可是之前說好了,張大興必須拿着一百兩銀子來娶女兒,也不知道他何年何月能湊齊。
就在夫婦二人發愁的時候,張大興帶着媒婆找上門,他不僅帶來了一百兩銀子當聘禮,還告訴劉木匠夫婦,他為了迎娶劉艷在城裡買了一棟大宅院。到時候,他將自己的父母和劉木匠夫婦接過去一起住。
劉艷聽說張大興來提親趕緊跑來,正好聽到了張大興買大宅子的事情。
「大興哥,你哪裡來的那麼多銀子?」,劉艷擔心張大興為了湊錢做了壞事。
張大興出言安慰劉艷,就將自己得了金豆子的事情告訴她。
原來,張大興回家收拾屋子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布袋,他驟然想起這是昨日修繕壽材時,阿婆贈送的黃豆。
他拿起布袋覺得異常沉,袋子里發出「叮叮」的聲響,好似金石撞擊聲,於是將布袋的黃豆倒在桌上,這才發現布袋裡裝的根本不是黃豆而是金豆子。
張大興嚇得不輕,以為是阿婆拿錯了,欲要歸還。
可是,他到了阿婆家後發現大門緊鎖,門前還掛着白燈籠。從鄰居口裡得知,阿婆在前兩日就去世了,還是街坊四鄰幫忙下葬的。
聽到這裡張大興只覺得後背發涼,心裏嘀咕:阿婆前兩日就去世了,那我昨夜看到的阿婆豈不是非人也?
這時,張大興琢磨阿婆對他的叮囑才明白真正的用意。
阿婆事先就察覺了張大興有危險,這才出言提醒他小心堤防。想到這裡,張大興對阿婆感激不盡。
如今,阿婆不在世了,這袋金豆子沒辦法歸還。他便拿出一部分金豆子,兌換成銀子。置辦下宅院迎娶劉艷,剩下的金豆子全部用來行善事。
劉木匠聞言金豆子的事情後,忍不住感嘆道:「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就這樣,張大興提親成功,他們在一個良辰吉日拜堂成親。
婚後,夫婦二人一直行善積德,從此,一家人平安順遂,過上幸福的生活。
(故事完)
窮小子張大興助人為樂做好事,得到阿婆贈送的金豆子,不僅成功提親,還買了大房子,得以讓一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
真可謂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上好人比壞人多,並且好人一定會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