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新任主帥趙勇用一份名單宣告着革新的開始,但還不足夠

中國排協公布官宣趙勇成為中國女排的新任主教練之後,各方的反應略微顯得有點波瀾不驚。畢竟,按照一個月前公示的那份選帥要求——「成年隊主教練經歷+國字號執教成績+政治素質過硬」——似乎除了趙勇之外,也並沒有太多的選擇。

更明確來說,趙勇的履歷,簡直就是一份「標準答案」:

他深耕遼寧女排18年,帶隊拿下排超第三名、全運會銀牌,熟悉國內聯賽生態;他執掌國青隊期間斬獲大運會冠軍、u17世錦賽冠軍,契合排協「培養新人」的輿論需求;他強調紀律性的「三從一大」風格,與當前官方重提「女排精神」的敘事完美契合。

然而,這份「標準答案」背後,也不得不說是排協在無人可用的困境中做出的被動選擇。

在蔡斌婉拒續約、外教選項不可能的前提下,國內教練市場多少有些一片荒蕪:

呼聲最高的名帥陳忠和與郎平已經過了退休的年紀;中生代教練施海榮與青年隊教頭匡琦專註於深耕俱樂部,目前對國家隊帥位興趣寥寥;王之騰缺乏國字號經歷,而且他在上海的執教風格也經常被詬病……

趙勇的當選,更像是排協在體制慣性下的「唯一解」。

更重要的是,趙勇年齡合適,名聲不大,還有國青背景,天然就是用來給女排完成「換血」政治任務的絕佳人選。

趙勇自然也很清楚排協看中自己的到底是什麼,所以他上台之後給出的第一份國家隊集訓名單,堪稱是中國女排史上最激進的「青春宣言」:

26人的大名單中,除了保留李盈瑩、龔翔宇、王媛媛和王夢潔四位功勛老將,以及上個周期就被蔡斌納入考察的倪非凡、吳夢潔和庄宇珊,剩下的12人,全都是首次入選國家隊的00後新人!而其中張籽萱、楊舒茗和王奧芊這三名17歲的小將,甚至連職業聯賽都沒打過!

這已經不僅僅是革新了,甚至是一場豪賭。

首先,在巴黎拿到奧運亞軍的美國女排,平均年齡高達29歲,甚至其中還包括了38歲的拉爾森(她拿奧運金牌和mvp的時候也有35歲)——這足以說明老將如果狀態調整得當,依然可以在關鍵比賽中發揮不小的作用。

而朱婷和張常寧這兩位哪怕是中國女排歷史上也足以留名的功勛老將,在最近的比賽中表現依然出色——朱婷依然作為隊伍主力活躍在高水平的意甲聯賽,張常寧也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女子排超決賽中連續兩場砍下最高分。

更令人不安的是,今年女排的賽程壓力非常巨大——兩個月後就是世界女排聯賽,而8月又是世錦賽,趙勇如果在成績上有所差池,而招入的新人表現又不及預期的話,到時候對於要求朱婷等老將回歸的輿論呼聲,必然將會對趙勇的革新產生嚴重的掣肘。

而且,這些年輕球員們,如果因為表現沒能令球迷滿意而陷入輿論風波,可能讓她們在國家隊淪為「陪練工具人」,甚至嚴重的話,還有可能會打擊到她們的職業信心。

我們不禁要問,就算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在年輕球員身體發育、戰術理解力和團隊默契都有待檢驗的當口,那麼快就讓她們去承受「中國女排」這塊金字招牌帶來的壓力,是否真的合適?

尤其是在二傳這個位置,捨棄許曉婷、丁霞和姚笛固然可以理解,但啟用鄒佳祺(19歲)、張籽萱(16歲)、殷小嵐(18歲)三名純粹的國家隊新人,固然體現了破釜沉舟,倒逼戰術變革的決心——可二傳作為「場上大腦」,除了靈氣之外,經驗沉澱與戰術權威也必不可少,土耳其女排的奧茲巴伊、意大利的奧羅,均在25歲後才步入巔峰。

現在,三名平均年齡不到18歲的小將,將要在國際賽場上直面埃格努、博斯科維奇的暴力進攻,無異於將雛鷹推下懸崖——要麼學會飛翔,要麼粉身碎骨。

從這份新人扎堆亮相的名單當中,我們確實看到了趙勇堅定的革新意志,也能理解他的焦慮,畢竟當前中國女排的「人才荒漠化」已無可迴避,除了賭一把青春,又能如何?

但有時候,主教練的工作不應當僅僅局限在賽場內,更應該把目光投向賽場之外。

至少,對於當前的中國女排來說,重建工作並不應該只是更換幾名球員、調整幾套戰術的簡單問題,而是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比如我們的本土聯賽,球員流動受限、商業價值低迷、賽程割裂,青年賽力壓居內什的楊涵玉在山東逐漸泯然眾人,王藝竹在天津隊常年替補李盈瑩,庄宇珊在福建隊承擔六輪一傳卻無高水平攻手配合……

這種強度的聯賽,真的能培養出與瓦爾加斯、哈克與艾格努相抗衡的世界級球員嗎?

反觀土耳其聯賽為博斯科維奇開出200萬歐元年薪、意大利聯賽吸引埃格努與沃沃什強強聯手,歐冠聯賽更是身體天賦和技戰術對抗完全拉滿。

這樣的土耳其和意大利能不強嗎?

缺乏了職業聯賽的支撐,國家隊的革新不過是無源之水。

當兩邊的職業聯賽強度越拉越大時,趙勇即便選中再多的天才新人,又去哪裡為她們找尋培育的土壤呢?

如果說本土聯賽建設需要時日,那麼留洋問題也是一筆扯不清楚的糊塗賬,既有能力問題,也有地方隊的補償問題,但無論如何,趙勇如果不能說動排協放寬留洋限制,中國女排就始終會被困在「閉門造車—國際失利—更加封閉」的死循環中。

或許,當我們看到女排選帥公告當中那句「能夠全面貫徹『三從一大』科學訓練方針」時,就應該知道,趙勇的革新,恐怕也最終只能流於表面。

無論如何,趙勇的名單像一劑猛葯,多少讓球迷看到了改變的希望。但我們依然需要清醒地意識到,這份名單只是重建長征的第一步。

若排協仍沉溺於「體工隊模式」的舊夢,若地方勢力繼續阻撓球員流動,若聯賽改革永遠停留在口號階段——那麼這份名單的革新意義,終將被現實的鐵壁撞得粉碎。

中國女排需要的不是一份「青春名單」,而是一個敢於打破枷鎖的系統。

趙勇的上任只是開始,而且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