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帆第二年:文旅商體融合再升級,助力申城航海文化揚帆遠航

2025上海帆船公開賽30日在眾多帆船愛好者的不舍注視下落下帷幕。自本月28日開賽以來,這場吸引了31條ILCA6級帆船、25條ILCA7級帆船以及30條J80級帆船、總人數約300人的國際級水上賽事,為上海這座城市帶來了一股別樣的「帆船風潮」。

從中外名將的激烈角逐,到本土帆船文化的歷史傳承,再到臨港新片區以體育帶動旅遊、商業的嶄新嘗試,這一系列精彩的瞬間與努力,都在三天的賽程中留下意味深長的印記。

中外高手薈萃,滴水湖畔亮點紛呈

「最激烈的一場比賽,往往要到最後一輪才能見分曉。」當J80級冠軍誕生的那一刻,來自廈門的「明大鯤鵬帆船隊」船長沈聖難掩興奮之情。首屆上帆時,他的隊友曾經在滴水湖上小試鋒芒,今年他親自率隊前來,半是期待,半是挑戰。最終,他們不僅贏下了桂冠,也讓外界看到了國內業餘俱樂部選手高水平的競技實力。而J80組亞軍和季軍則分別由「SailingIn廈門航海中心」和「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帆船隊」奪得,廈門船隊對這一組別的「統治力」可見一斑。

獲得J80級冠軍的明大鯤鵬帆船隊

ILCA6與ILCA7項目則是本屆賽事另一大焦點。全球帆船迷都知道,ILCA級別對應的是奧運會男子單人艇、女子單人艇等核心項目,也正因如此,吸引了眾多外國選手遠道而來。葡萄牙的Eduardo Marques在ILCA7級中一路領跑,西班牙選手Joaquin Blanco albalat與以色列選手Omer Golani緊隨其後,將亞、季軍攬入懷中;而在ILCA6級的公開組和女子組中,英國選手Jonathan Emmett與四川選手李懿昕同台飆風,前者摘得公開組冠軍,後者則斬獲公開組亞軍、女子組桂冠。李懿昕賽後感嘆:「相比去年,今年滴水湖風向更多變,場地更加複雜,每天都考驗着選手的應變能力。能在國際高手環伺中保持競爭力,說明中國選手的整體水平正在進步。」

ILCA6級的公開組前三名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參賽選手都是第二年回到上帆舞台。被稱為「英國現役ILCA第一人」的世錦賽冠軍約翰森·埃米特(Jonathan Emmett)便在朋友圈曬出自己參加首屆賽事的精彩集錦,「上帆太獨特了,風力變化大,比賽組織專業,讓人感覺跟參加國際頂級比賽並無二致。」埃米特更在賽間化身「導遊」,主動帶領一些初來乍到的國外選手熟悉上海,不少人由此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帆船環境刮目相看,「今後一定會把上帆列入個人賽歷,每年來上海體驗不一樣的精彩。」

當然,今年賽場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明星組合」,非「獨臂船長」徐京坤與奧運冠軍徐莉佳莫屬。兩人共同出戰J80組,被戲稱為「雙徐」合體:一個是單臂征服「旺代單人不間斷環球帆船賽」的遠洋英雄,一個則是中國首位帆船奧運金牌得主——當競技海洋與奧運光環在滴水湖畔交匯,無疑成為本屆賽事最具傳奇性的註腳。雖然他們並未站上最高領獎台,但徐莉佳在接受採訪時坦言:「很開心能跟京坤一起比賽,跟更多中外選手同場切磋,帆船運動一直在突破圈層,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被它吸引。」

帆船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如果說選手們在水面上劈波斬浪是賽事的「表」,那麼上海深厚的水上運動基因與對青少年的培養,就是賽事的「里」。從1873年外國商人在黃浦江上舉辦被稱為「上海杯」的帆船比賽,到20世紀50年代舢舨駛帆風靡,再到改革開放後奧運會帆船項目的興起,這座城市與帆船的交融已逾百年。如今,「上帆」不僅承載着歷史迴響,更在滴水湖畔為青少年播下新的帆船夢想種子。

據《上海體育史話》記載,早在19世紀下半葉,便有西方商人將帆船帶入這座海納百川的城市。新奇的航海文化與上海開放的都市風格在黃浦江面碰撞出第一朵「帆船浪花」。到了上世紀50年代,「舢舨駛帆」一度成為軍民相結合的國防體育項目,從1956年最初的六條帆船發展到1960年的五十餘條,市民對這項運動的認知漸次形成,帆船也從精英圈層的「舶來品」逐漸邁進群眾體育舞台。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恢復奧運會項目帆船,上海籍運動員憑藉「舢舨駛帆」打下的基礎,在芬蘭人型、470型等國際項目中迅速成長,進軍全國錦標賽亞運會乃至更多國際舞台。上世紀80年代,上海又率先接觸大型遠航帆船:如1986年上海海運學院購入「天琴」「天鷹」號,組織師生航行至日本大隅海峽,為中國大帆船時代拉開序幕。這些歷史足跡,如同一條生生不息的水上文脈,滋養着新一代青年選手的成長。

如今的滴水湖賽場上,越來越多本土青少年開始接觸帆船,不少中小學也將帆船知識引入校本課程。賽事期間,孩子們在岸邊圍觀、在分享會中聆聽「獨臂船長」徐京坤的遠洋經歷,或與奧運冠軍徐莉佳面對面交流。他們不止看到高水平競技,更感受到航海精神里蘊藏的敢於探索、堅韌不拔與團隊合作。一位上海隊老運動員感慨:「很多外籍選手來到這裡才發現,帆船並非純粹的『舶來品』,而是我們祖輩早就揚帆的文明傳承。現在通過『上帆』,更多孩子有機會了解這份傳統,甚至親身嘗試,讓帆船文化在新一代心中重新發芽。」

這也是為何上海市體育部門在首屆上帆結束後強調,賽事不應只是「一場國際帆船競技」,更要成為「國際化帆船運動與本土深厚文化之間」的橋樑,讓航海精神與青少年的成長同頻共振。伴隨本屆賽事回歸滴水湖、吸引多國好手積极參与,「上帆」已初步展現品牌化雛形。未來,隨着更多青年力量注入,上海帆船公開賽或將迸發出更大活力,成為向世界展示上海海洋文化與青少年培養的閃亮窗口。

文旅商體融合再升級,催生申城航海新活力

作為一項體育賽事,帆船本身在水面上只需「三天」便可決出勝負;然而當它與城市文旅、商業資源彼此聯動,所能激發出的「社會溢出效應」卻遠不止於一時。經過去年的初步探索,今年上海帆船公開賽在臨港新片區的「文旅商體」融合程度明顯走深,讓「觀賽」和「區域體驗」融為一體,持續吸納更廣泛的人群前來參與。

「賽事+文旅」的做法在今年尤其突出。以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商旅處為「搭橋人」,賽事主辦方東浩蘭生與海昌海洋公園、耀雪冰雪世界、滴水湖沿岸酒店及各類餐飲休閑場所合作,共同推出了多套「上帆臨港觀賽套餐」,價格從百元至千元不等,涵蓋觀賽門票、景區折扣與酒店住宿。據悉,不少市民選擇了「上帆+海昌+耀雪」的雙日游套餐,一位姓李的女士興奮地表示:「花1199元能近距離看國際帆船比賽,之後再帶孩子去海昌海洋公園和冰雪樂園玩,兩天時間完全不浪費,性價比特別高。」

更「接地氣」的嘗試是賽事期間投放的消費券。臨港新片區以滴水湖湖心為圓心,向環湖一路區域輻射,為前來觀賽的市民發放共計30萬元的「賽事專屬消費券」。3月29日至30日上午10點一到,2,400張消費券便被「秒殺」,從咖啡館、簡餐到特色文創店,湖畔商戶一下子熱鬧起來。滴水湖遊艇碼頭附近餐廳「壹福·li」的店員告訴記者,這兩天明顯感受到遊客增長,「很多拿着消費券的市民順道就到我們店裡吃個飯、喝杯咖啡。很多人是看完帆船順路來逛,湖邊景色也很美。」

「舉辦賽事不是僅僅為了辦一場比賽,而是希望給區域帶來更多人氣、帶動更多資源聯動。」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商旅處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們搭建了「平台」,把滴水湖酒店、餐飲、景點等要素整合起來,通過「上帆」這個「鏈主」項目,讓大家互通有無,「想為市民打造一條更成熟的休閑線路,也為臨港樹立『濱水文旅』的新形象。」據悉,臨港已連續兩年將上海帆船公開賽列為重點賽事之一,並計劃通過更多活動將其融入地區的「體育+旅遊」整體布局。

宏觀而言,這是上海「文旅商體」多元融合的生動縮影。近些年,隨着本市體育產業的多維發展,越來越多的國際賽事與城市文化、商業配套相互結合,把單純的競技體驗延伸到吃、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對市民和遊客而言,這無疑拓寬了休閑度假選擇;對城市而言,這種模式也在不斷催生更具競爭力的「新名片」,吸引國際目光與人才匯聚。

風帆漸遠,夢想正酣

三天的跌宕競爭在滴水湖上謝幕,但帆船運動之於上海、之於更多年輕人而言,才剛剛燃起新的激情火苗。冠軍船隊沈聖和隊友們承諾:「如果有機會,明年一定還會來上海比賽。」李懿昕也毫不猶豫地表示:「只要有上帆,我就會來。」奧運冠軍徐莉佳則早早期盼下屆賽事的開放報名,她更期待徐京坤能繼續留在J80的舞台:「雙徐」再次攜手遠航。

或許在明年春天,我們還會看到更多海外強隊「打飛的」來滬,感受上海的繁華與包容;也會聽到更多本土選手說出「下一屆再見」的豪言。帆影雖遠,但航海夢想長存。上海帆船公開賽給予的,遠不只是一份金銀銅牌或幾天熱潮,更是對航海文化之於城市未來的深層引導。在「跟着賽事去旅行」的浪潮中,上海借帆船之風,朝着更具國際化、更多元融合的城市目標穩步前行。

屬於上海的帆船傳奇,才剛剛書寫到第二頁。

原標題:《上帆第二年:文旅商體融合再升級,助力申城航海文化揚帆遠航》

欄目主編:陳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姚勤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