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站在球場中央,抬頭仰望着穹頂。那裡有一面旗幟等待揭幕,儘管球館內的所有人都知道幕布背後的是什麼,但所有人依然滿懷着期待,一起見證這一刻的到來。
幕布緩緩揭開,白色的8號球衣赫然顯現。在場的球迷再熟悉不過,白色打底,點綴着藍色和橙色的鑲邊,這是上海大鯊魚隊特有的配色,也是運動員劉煒追尋籃球一生,一直身穿着的球衣。
他曾經短暫離開,引起籃壇震動;然後他又回來了,順理成章。這是他出生成長的地方,也是他奮鬥了一輩子的地方。
從1992年進入上海市盧灣區少體校,1994年進入上海市青年隊開始,劉煒就一直留在這裡,他和隊友們並肩作戰,贏得了2002年的CBA總冠軍,然後姚明遠赴大洋彼岸,劉煒開始獨自扛起上海隊。
從1996年進入上海男籃一隊,到2014年離開,一晃十八年。而在漂泊四年後,2018年,38歲的劉煒重返上海隊,重新穿上這件熟悉的8號球衣,以上海隊球員打完生涯的最後一個賽季,他明白這背後所承載的意義。
以城之名,這是CBA新賽季的口號。以城之名,也是劉煒留給萬千籃球人最好的一句承諾。
「劉大」、「模子」,上海球迷把全部的祝福和敬意,送給了這位上海灘的城市英雄。運動員劉煒的生涯在此刻終於畫上句號,這件8號球衣將永遠留在上海體育館的上空,成為這座球館,這支球隊,這座城市的一部分,也將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球員懷揣着熱血與感動,為胸前球衣上城市的名字,奮戰到比賽的最後一刻。
而教練員劉煒,也將再次踏上征程,去繼續前輩的道路,尋找下一個劉煒,下一個扛起上海隊旗幟的年輕人。
他所摯愛的籃球,下半場才剛剛開始。
在遠隔1161公里之外的天津,也有一名球員,享受到了和劉煒同樣的待遇:天津隊11號張楠,也退役了自己的號碼。
2009年,29歲的張楠從浙江廣廈隊來到天津隊,在這裡找到了歸屬。他立刻成為了球隊的頂樑柱,成為了天津球迷心中永遠的隊長,連續10個賽季場均15+的表現,不止代表着張楠精湛的球技,也承載着他對天津隊深切的責任。
或許和劉煒相比,張楠並沒有顯赫的國字號經歷,也並不為太多球迷熟知。但對於千萬天津球迷來說,張楠和11號的意義永遠不能用數據衡量,他把生涯最輝煌的時光都留在了天津,他也一直守護着這支球隊。
以城之名,所代表的是一段時光,一段專屬於天津球迷的記憶,在一代人心中,2009-17年的天津隊,是張楠帶領的球隊,他配得上天津隊隊史第一個退役的球衣號碼,當然,未來還有更多人心嚮往之。
站在張楠身邊的,是另一個球迷熟悉的身影,同樣在這一天宣布退役的中鋒張兆旭。他在天津度過了生涯的最後兩年,也完滿地結束了這段籃球運動員的征程。
比起他人,張兆旭有着更多彩的生涯履歷:他在煙台體校起步,然後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讀,讓很多同學印象深刻的,不只是這個大個子一絲不苟的訓練,還有他戴着眼鏡坐在課堂里認真聽課的身影。
張兆旭稱得上時代的先驅,留洋提高了他的實力,拓寬了他的眼界,而他也把中國人的謙遜和堅毅帶到了異國他鄉。
2010年,張兆旭成為中國男籃出征世錦賽的正式成員,比賽賽前,球員們圍成一圈,張兆旭站在中間跳戰舞的一幕,也成為了中國籃球歷史上永恆的一個畫面。
2010年,張兆旭加入上海男籃,從此刻開始擔任首發中鋒,之後是球隊隊長,在這裡征戰了11個賽季。2021年,33歲的張兆旭渴望繼續籃球生涯,天津隊給了他圓夢的機會。於是他又在這裡打了兩年,圓滿退役。
在退役儀式上,張兆旭深情地留下了寫給球迷的一封信,回顧生涯征程,感激球迷的一路陪伴。他寫道,「今後我和大家一樣,永遠都是天津先行者的一份子,我希望有更多的方式來幫助到球隊。我也爭取成為咱們主場觀眾席里,不僅身高最高,嗓門也是最大的一員。」
是的,在新賽季開始的時刻,我們迎來送往,告別那些留下輝煌的前輩傳奇,迎接青春的面孔。這是競技體育最美好的畫面,前輩們的名字將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成為每一個後輩要去追尋的航標,而他們退役的球衣,也將他們流下的汗水,贏下的每一場球賽,都凝結在了這面旗幟上。
每一個曾經為這支球隊,這座城市奮鬥過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不止劉煒、張楠、張兆旭,還有青島隊也為張騁宇頒發了功勛球員獎,接下來還有永遠的國家隊大哥易建聯,也將有盛大的退役儀式。
劉煒的球衣旁邊,是曾經戰鬥過的隊友姚明和章文琪的球衣,還有遼寧隊的楊鳴,廣東隊的杜鋒、朱芳雨、積臣……他們奮鬥的歲月理應得到銘記,他們的故事也值得一代又一代地傳頌下去。
以城之名,為胸前的城市而戰,為不離不棄的球迷而戰,也為了下一代的籃球人而戰。每一面旗幟,每一個名字,都將留在球隊的歷史中,留在球迷的口口相傳中,永不磨滅。
全文完。
感謝大家閱讀,如果喜歡本文,歡迎「點贊」與「在看」,或是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