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董事長王明輝辭任,雲南白藥將進入「後王明輝時代「。3月7日,雲南白藥在官網先後發佈兩個公告,就王明輝辭職一事進行說明。公告提到,王明輝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第十屆董事會董事長、董事等一切職務。此外,其持有公司股份100.8萬股,自實際離任之日起六個月內,不轉讓本人持有及新增的雲南白藥股份。
很多人對王明輝並不陌生,其從2004年起開始擔任董事長掌舵至今,已有19年。如果從1999年擔任總經理職務算起,他在雲南白藥工作時間達24年之久。這期間,雲南白藥被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眼下,股民們關心的是,王明輝之後誰將成為這艘醫藥航母新的掌舵人,雲南白藥今後又會如何發展?現有消息來看,聯席董事長陳發樹和代理董事長董明都是有力競爭者,最終人選出爐尚需時日。不過,其未來發展路徑或許能從現有戰略中管窺一二。
圖源雲南白藥官網
現實因素或是辭職導火索
1999年,還是昆明製藥銷售副總裁的王明輝,「空降」雲南白藥擔任總經理。當時在外界看來,王明輝更像是「臨危受命」,彼時,前者是雲南醫藥行業排名第一的企業,而排名第三的雲南白藥正面臨市場萎縮的困境。
王明輝後來也介紹,那時公司的生產經營進入瓶頸期,銷售出現疲軟。據稱,在鼎盛時期,雲南白藥的白葯散劑一度賣到幾千萬瓶,而1999年的銷量僅有數百萬瓶。不過,隨着王明輝對銷售模式「大刀闊斧式」的改革,雲南白藥的營收從1999年的2.3億元,至2021年倍增達到363.74億元。
有關王明輝對雲南白藥的貢獻,網上流傳着一種說法,總結起來是:一次再造,兩個產品,兩次資本運作。一次再造毫無疑問是對銷售模式進行的改革;兩個關鍵性產品是創可貼和牙膏,在多年內均是雲南白藥業績增長的雙引擎;另外兩次重大資本運作則是指2016年混改和前兩年入股上海醫藥。
改革方面具體而言,主要是涉及銷售機制的「內部創業機制」和「末位淘汰制度」。王明輝本人對這一機制評價頗高,他曾表示,公司能夠保持長期的活力、保持持續的增長,跟這個機制有很大的關係。與內部創業機制匹配的是再造產品,以及薪酬體系改革和內部訂單制驅動。值得一提的是,末位淘汰制度在當時來看頗為冒險。公開報道顯示,公司內部每個月均設有銷售排行,倘若員工三個月排在末位會得到一次黃牌,累計兩次黃牌會被辭退。如今再看,更凸顯出王明輝的遠見與魄力。
新黃河記者梳理髮現,從接手到辭職的24年間,雲南白藥營收翻了158倍,市值也翻了54倍。由於其在2017年4月被免去雲南白藥總裁職務,不再保留省屬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身份和相關待遇,因此,現年61歲的王明輝不受國企對退休年齡的限制。既然如此,王明輝為何還會選擇辭職?
在雲南白藥官方的公告中,辭職緣由被標註為個人原因,未作詳細解釋,媒體採訪王明輝本人也未得到回復。這不由得引發各界猜測,有人認為,王明輝可能是想及時抽身。因為過去兩年,雲南白藥業績經歷了持續下滑。
根據天眼查app信息,王明輝目前在1家公司中擔任法定代表人,在8家公司中擔任高管,其本人持有股份的公司有3家,不過均已被註銷。在辭職消息發佈後,雲南葯業股價連續兩日下跌,8日報收54.42元/股。照此測算,王明輝持有的100.8萬股股票市值為5485.5萬元。
圖源雲南白藥官網
誰會是繼任者?
有意思的是,眼下外界猜測可能的兩名繼任者,此前都沒有醫藥行業從業經驗,並且在雲南白藥工作的時間都不算長。現任聯席董事長陳發樹,是2016年企業混改後進入公司的。另一名繼任者是現任代理董事長董明,2021年才被聘為首席執行官,在此之前,他在華為擔任中國區副總裁職務。
而且兩人管理風格迥異,誰接棒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雲南白藥今後何去何從。加盟雲南白藥前,陳發樹是國內投資市場上的名人,素有「中國巴菲特」之稱,他在2000年入股紫金礦業一直是投資界的佳話。其在加入四年後主導了雲南白藥的投資事業。
2020年,雲南白藥買入騰訊控股、小米集團、恆瑞醫藥、貴州茅台等多隻股票。得益於此,當年公司凈利潤55.11億元,其中投資收益就有26.18億元。不過次年所持股票市值在報告期內大跌,年報載明,雲南白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減少約19.29億元,光投資的小米集團就虧損14億元。反饋到業績方面,當年凈利潤同比下降49.17%,造就了上市以來的歷史業績最大降幅。
根據財報數據,截至2022年9月30日,實控人為陳發樹的新華都持有雲南白藥24.25%的股份,持股比例僅次於雲南國資的25.02%,這是支持陳發樹掌舵的根據之一。
針對有投資者質疑其此前在投資市場的成績,繼任後是否會影響雲南白藥的發展戰略,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陳發樹以資本手段聞名,善於操作併購重組,但云南白葯畢竟還是一個國企,上面還有國資委,陳發樹要直接影響到上市公司的戰略發展路徑,還是比較難的。」
相較而言,之前擔任公司首席執行官的董明,優勢在於數字化,入職後隨即進行了數字化、研發、資本、營銷四輪驅動的迭代升級與創新變革,希望最終能讓雲南白藥轉型成為一家創新驅動的醫學科技公司。值得關注的兩個信號是,董明於2022年11月代替王明輝成為公司法定代表人,並在後者辭職後暫代董事長一職。至於最終誰會成為新的舵手,目前下結論為時尚早,但其繼任後都迫切需要提升雲南白藥的營收能力。
動態市值(圖源雲南白藥官網)
高市佔率背後仍存焦慮
目前,雲南白藥還未公布2022年全年業績,去年前三季度數據顯示,該公司實現營收269.16億元,同比下降5.1%;歸屬於股東凈利潤為23.05億元,同比下降5.94%。另外根據云南白葯官網的數據,2021年,無論是凈利潤、資產規模、市值都出現大幅下滑,其中市值表現尤為明顯,公布的2022年動態市值為976億元,在2021年比前一年縮水100多億的基礎上,再縮水366億元。
外界普遍認為,雲南白藥2021年在股票市場的虧損,拖累了正常營收,這一說法不無道理。對此,2022年11月,雲南證監局下文要求其整改,直指雲南白藥存在公司治理不規範、內部控制不完善、財務核算不規範等問題。不久後,雲南白藥宣布不再在二級市場新增股票投資,原有存量二級市場股票投資適時擇機逐步退出。
不過去年三季度財報顯示,炒股虧錢的情況仍在持續。截至去年9月30日,雲南白藥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7.52億元,相比上半年的-4.17億元,炒股虧損還在擴大。
另一方面,現有產品的增長疲態同樣讓雲南白藥焦慮不已。此前雖藉助創可貼和牙膏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但主業藥品線卻遭受擠壓,創收能力有限。單就雲南白藥牙膏去年上半年表現而言,凈利潤佔到營收的總凈利潤的88.13%。然而隱憂在於這些產品本身毛利潤低,加上行業增長逐漸見頂,也出現了增幅下降的苗頭。
焦慮背後,雲南白藥也在積極拓展業務版圖,謀求轉型。該公司多次強調未來的發展模式為「1+4+1」,其中「1」是指深耕中藥產業,聚焦高價值細分賽道,創造百億價值;「4」是構建面向口腔、皮膚、骨傷、女性關懷四大領域的業務矩陣;最後一個「1」,代表着擁抱數字化轉型,願景是轉型成為一家創新驅動的醫學科技公司。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模式是王明輝任期內由董明提出的。
公開報道顯示,不少戰略已有落地項目產生,如去年與華為簽訂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合作協議,跟北京大學加強核葯(放射性藥物)合作,還包括致力於推動數字化、智能化醫療器械產品發展等等。
另據近日雲南白藥董秘回復投資者的說法,發展戰略未來很大程度上會得以延續。王明輝辭職是否與之有關,公司前景幾何?這些問題都有待時間的驗證。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王明輝時代」還是「後王明輝時代」,在找到新的增長點之前,雲南白藥還將經歷一段轉型陣痛期。
新黃河記者:張博
編輯:趙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