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總是上綜藝,觀眾看劇容易串戲啊

如今的綜藝百花齊放,大家熟悉的演員也慢慢成了「綜藝咖」,讓人再難入戲了。那些被綜藝「毀掉」的演員們,真不在少數。

沙溢自從常駐《奔跑吧》後,喜劇形象深入人心,不光是觀眾看他演戲想笑,連片場搭戲的演員們都hold不住。《對你的愛很美》拍戲現場,沙溢努力醞釀悲傷情緒,等他準備就緒,對着躺在病床上的張嘉譯念出台詞。

沙溢剛開口說悲情台詞,張嘉譯就笑噴了,躺在床上五官都笑皺了。這種歡樂情緒連帶着一旁的宋丹丹、劉敏濤也綳不住,全場大笑。字幕給沙溢應景地配上了「我不配演悲劇?」


之後的對戲場景「梅開二度」,不管之前渲染的氛圍有多悲情,台詞有多感人,只要沙溢一開口,悲傷情景瞬間變成情景喜劇。

張嘉譯露齒大笑,背對着鏡頭的宋丹丹也笑到發抖,耳朵泛紅。

不明所以的沙溢,只覺得他們在搗亂,卻沒想過為啥他的悲情表演這麼「笑」果十足。

沙溢近幾年常駐綜藝後,演員身份逐漸被他的綜藝感「毀掉」了。今年上映的《懸崖之上》里,他的表演也總是讓大家想到他在《跑男》里憨憨傻傻的形象。

網友影評:當他跟張譯對戲時,差距明顯,張譯讓大家入戲,而他卻讓人齣戲。

雷佳音在《懸崖之下》里,也跟沙溢一樣讓人齣戲。在觀眾心裏,他們的綜藝印象遠遠超過角色塑造了。


綜藝確實不利於塑造形象,綜藝和演戲一個立人設、一個扔人設。綜藝容易讓觀眾對演員產生先入為主的定性思維,再看他們演戲時就很難脫離了。李晨最近上的幾部電影,都無法讓人帶入角色。

《1921》里李晨飾演的李大釗出場即齣戲,語調、語氣、說話方式跟上綜藝做採訪一模一樣。看見他,觀眾的第一反應是演員名,而不是角色。

《中國醫生》里李晨飾演一個援鄂醫生,在拍戲前他進組學習了很多醫療知識,在演員里也是學習成績比較好的。

但是這些努力,遠比不上他身上的違和感,因為綜藝印象,很多觀眾都無法相信他是一個真正的醫生。

去年也有人認為,《八佰》里的李晨和鄭愷,也是最令人齣戲的。

其實李晨是有演技的,他以前的《唐山大地震》和《士兵突擊》都讓人信任他演的角色。但是成為《跑男》常駐後,他演的角色就成了他自己,完全不對味了。

《跑男》《極挑》這樣的國民綜藝,影響力是很大的,連鄧超、孫紅雷這樣的演技派或多或少地被影響了。大家看見鄧超就想起他的塑料英語,看見孫紅雷就想起他的一肚子壞水。

陳赫在成為《跑男》氣氛咖後,出演的《動物管理局》,處處都有綜藝形象、和曾小賢的影子。

但是他脫離《跑男》後,在抗日劇《瞄準》飾演的笑面虎,就好了很多,只是偶爾出現的魔性笑聲還會讓人齣戲。

除了這些中年男星,新生代小生也在被綜藝慢慢「毀掉」,網友提名:鄧倫白敬亭魏大勛。白敬亭靠《明星大偵探》吸粉擴大名氣,但是出圈角色卻很少。

今年他連播4部男主戲,除了一個邢格雷有點不同,其他形象都很同質化。

鄧倫在一部《香蜜》之後,產出作品也很少,但是參加的綜藝多達十多部。

他如今在《密室大逃脫》里的膽小人設,已經深入人心,網友表示已經不相信他能演霸總了,腦子裡全是他逗比、膽小怕黑的形象。

更諷刺的是,鄧倫在之前主演的《加油,你是最棒的》里,飾演的小明星就一直在參加綜藝。現在角色照進現實,鄧倫活成了劇里不爭氣的模樣。

對比拍戲,綜藝賺錢是輕鬆快捷的,藝人也會靠綜藝增加曝光度和熱度,能做到完全不上綜藝的明星很少。但是演員應該避免頻繁常駐綜藝,不然就會把自己限制住,最後毀掉的還是自己的口碑和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