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解密無聲證言破譯「死亡謎題」

圖為梁艷(右)指導徒弟如何使用勘查軟件。 黃日深 攝

□ 本報記者 吳良藝

□ 《廣西法治日報》記者 趙劍雲

□ 本報通訊員 黃日深

她常年與屍體打交道。案發現場那些極易被忽視的細微痕迹,在她眼中都是解開謎題的關鍵;每一具冰冷的屍體,經過她的專業解剖,都能成為揭示真相的「無聲證人」;17年間,她認真對待每一處現場、每一具屍體、每一位傷者,不放過任何可疑細節,在眾多疑難案件的偵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她是梁艷,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法醫,肩負着天等縣十大類案件的現場勘驗、屍體檢驗及人體損傷鑒定重任。2024年,梁艷榮獲崇左市政法系統「十佳政法幹警」稱號。

衝破阻礙 奔赴法醫夢想

「找出真相,告慰死者;伸張正義,撫慰生者。」 這16個字,是法醫職業的神聖使命,看似簡單,踐行起來卻困難重重。

2005年,電視劇《女法醫》熱播,劇中正義幹練的女法醫形象深深觸動了正在桂林醫學院攻讀臨床專業的梁艷,她暗自下定決心,畢業後要成為一名「為正義發聲」的女法醫。

2008年7月,梁艷從醫學院畢業。當時,天等縣人民醫院急需臨床醫學崗位醫生,父親拿來報名表,親戚們也都期望她從醫。但梁艷卻悄悄報名公務員考試,同年9月成功考入警隊,在派出所短暫歷練後,如願成為刑偵大隊的女法醫。

不過,第一次出現場,面對屍體時,梁艷就嘔吐不止。「第一次和師傅去現場,看到腐爛屍體的那一刻,屍臭味直衝天靈蓋,我當場就吐了,連續兩天吃不下飯,那種感覺至今難忘。」梁艷回憶。但這並未讓她退縮,她深知,案發現場是法醫成長的最佳「練兵場」。為克服恐懼,她逼迫自己獨自面對屍體、拼接殘肢斷臂、在解剖室吃飯……憑藉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梁艷最終克服心理障礙,再次面對屍體時多了一份從容。

「很多人問我,大晚上獨自面對屍體怕不怕?我也是普通人,當然怕,但我肩負為死者發聲的使命,這份責任讓我無所畏懼。」梁艷堅定地說。

首挑大樑 解剖彰顯實力

梁艷初到法醫室,便跟隨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黃明練學習。黃明練從事法醫工作20多年,沉穩謙和的工作作風讓梁艷十分欽佩。那段時間,梁艷與師傅形影不離,一同出現場、解剖屍體、做鑒定。在黃明練的悉心教導下,梁艷逐漸成長為業務骨幹。

2017年,黃明練退休,重擔落在梁艷肩上。同年,天等縣天椒廣場發生命案。梁艷接警後迅速趕赴現場,發現一名蓋着毛毯的男子躺在草地上,毛毯兩側血跡斑斑。屍體所處位置開闊且擺放整齊,許多人認為這是拋屍或第二現場,加之案發於凌晨,無監控和目擊證人,案件迷霧重重。破案關鍵落在梁艷身上。

當時正值盛夏,高溫下屍體惡臭刺鼻,現場環境惡劣。梁艷身着防護服,在38℃的高溫中汗流浹背,她拿起柳葉刀從容地對屍體進行解剖。

梁艷解剖屍體後,根據骨齡鑒定和牙齒磨損程度推斷出受害者年齡大約在40歲至45歲,為篩查死者身份縮小了範圍。梁艷還通過解剖發現受害人致命傷在頭部,而非胸部的傷口,頭部疑似被磚石類鈍器所傷。同時根據現場的血跡形態分佈,認定此處就是原始現場,為案件偵破提供了方向。

最後,案件的偵破證明了梁艷的判斷,死者年齡為41歲,辦案民警在距離屍體不到15米處找到了兇器。這是梁艷首次現場解剖屍體,她的出色表現也讓眾人對這位女法醫刮目相看。

細究真相 專業鑄就傳奇

日常工作中,梁艷注重檢驗的全面細緻,尤其重視對細節的觀察與分析。現場勘驗、屍體檢驗時,她從不急於翻動或沖洗,而是手持手電筒仔細檢查,不放過任何細微物品與痕迹。在損傷程度鑒定時,她會細心了解案情、研讀病歷、認真檢查傷者。正是這種嚴謹作風,使她的鑒定結論在眾多案件偵破中發揮關鍵作用。

2024年6月,天等縣公安局交警大隊接手了一起棘手案件,現場僅有一名受傷昏迷、倒在路上的老人,疑似交通事故所致。由於案件性質存疑,且現場既無目擊證人,又缺乏公共視頻畫面等關鍵客觀證據,偵破工作一時陷入僵局。在這艱難時刻,重擔再次落到梁艷的肩頭。

梁艷反覆觀看現場及傷者照片,仔仔細細地觀察傷者傷勢,隨後一頭扎進浩如煙海的法醫學資料中,潛心鑽研。憑藉深厚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依據傷者的成傷機理,她大膽推斷傷者傷勢確由交通事故造成,肇事車輛極有可能是電動三輪車。

這一關鍵推斷為案件偵查指明了方向。大隊民警迅速行動,沿着梁艷給出的方向,調閱道路沿線公共視頻畫面,深入實地調查走訪。經過連日艱苦攻堅,終於成功鎖定並抓獲肇事逃逸嫌疑人。

然而,犯罪嫌疑人到案後,狡辯稱當時撞到的是已經躺在地上的老人。面對謊言,梁艷再度挺身而出,憑藉精湛的法醫專業技能,巧妙運用法醫學上交通事故損傷的特點,通過嚴謹的分析與論證,有力地排除了老人自行摔倒後被撞的可能性,當場拆穿犯罪嫌疑人的虛假說辭,為後續事故責任認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警之路,道阻且長,但梁艷始終牢記入警時的錚錚誓言,用一樁樁案件的圓滿偵破、一次次真相的成功還原,生動且有力地踐行了自己的入警初心。(吳良藝 趙劍雲 黃日深)

(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