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

原創 楊怡 楊博士說心理 北京


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一定的心理學知識,這樣不僅僅可以讓你深刻的了解自己,分析社會現象,甚至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應對事情的方法。


今天,我介紹給你10個人類無法抗拒的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發人深省。值得你收藏,反覆多看幾遍。


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由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來的。


一次,詹姆斯和好友卡爾森打賭,說:「我敢保證,不久後你會養一隻小鳥!」


卡爾森覺得很荒唐,他說:「我從來就沒有過這種想法。」


幾天後,卡爾森過生日,詹姆斯和朋友們都來為他慶祝。詹姆斯還帶了一隻精緻的鳥籠作為生日禮物。


卡爾森接過鳥籠,然後將鳥籠掛在了自己的書桌旁。


從此以後,來拜訪卡爾森的客人,都會問他同一個問題:「教授,您養的鳥死了嗎?」


而且每位客人與他談話的時候,都會提一些與鳥相關的話題。


每當此時,卡爾森就一遍一遍地向客人解釋——他從未養過鳥,不過客人們都不相信。


卡爾森百口莫辯。想扔了這鳥籠,又不捨得,它那麼漂亮而且還是別人送的禮物;不扔這鳥籠,又惹出那麼多惱人的猜測。想來想去,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買了一隻鳥兒放在籠子里,這總比整天解釋和被人誤解好多了。


鳥籠效應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心理機制之一, 他告訴我們,一旦我們接受了某種「框架」(如鳥籠),就會不自覺地按照它的邏輯去行動,即使最初並不需要它。


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它來培養好的習慣。另一方面,認識到鳥籠效應,也能避免我們掉入消費主義陷阱。


破窗效應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該理論認為: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


這個心理學效應告訴我們,無論是好事壞事,只要有人帶頭干,就有人跟着干,因此,一旦出現了一些錯誤性的行為時,一定要立即處理,不能包容,不好的行為持續發生。


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源自一例美國真實案件:


1964年,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危險。


她大聲呼救,鄰居也都聽到喊叫聲,隨後附近住戶亮起了燈,然後打開了窗戶,兇手被嚇跑了。


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沒有離開,又返回作案。


此時她再度叫喊,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驚懼之下,再度逃跑了。


當她認為事情已經解決時,返回自己的家。不料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殺害了她。


這一事件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後來警察和記者調查發現,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


這一社會案例,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


後來,大家把這種明明有很多人,但卻無一人救援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如果現場只有一個旁觀者,他認為自己有一定的義務。


當人數非常多時,幫助的責任就由大家承擔,所有人都會認為其他人會去阻止這一事件,會忽略掉自己的責任。這時候,悲劇就出現了。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一旦遇到緊急情況,一定要找具體的人幫忙。而在組織當中,當你安排工作,也要具體到人。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提到,一個領導害怕別人超過他,所以就會找不如他的人。


最終,兩個平庸的助手會分擔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


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


到最後,組織越來越臃腫,人越來越多,但業績和成果卻沒有變化。


幾乎每一個組織每一家公司中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很難解決。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


桑代克認為,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就像月亮周圍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以偏概全,掩蓋了其他品質或特點。


桑代克還做了一個實驗。


他隨機選取了一些人的照片並展示給志願者看,這些照片上的人有的魅力十足,有的邋遢猥瑣,還有的則是毫無特色。


然後,桑代克讓志願者根據照片評價這些人的性格特點。


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賦予了一些美好的品質,如和藹、沉着、好交際等。


這就是所謂的「暈輪」。一個人如果展現出了某個優秀的特質,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


如果一個人展現出的是某個糟糕的特質,那麼他同樣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所有的壞品質都會被加到他的頭上。


「暈輪效應」的本質是一種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評價傾向,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


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某一個特點或者光環就去評價人。比如有人長得很兇,就認為對方是犯罪分子。對方外表很漂亮,就認為對方道德水平很高。


霍桑效應


1927年,哈佛大學專家在芝加哥霍桑工廠做了著名的「霍桑實驗」。


專家們選了兩個車間,一個燈光亮度增強,另一個減弱,然後讓老闆告訴的員工們:這是一場提高大家工作效率的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兩個車間的效率都增加了15%。


原來工人們都誤以為車間里的燈光改變,是能讓工作更高效的科學方法。因此,兩個車間的工人都有了「工作效率增加」的心理暗示。


這種心理暗示,才是提升效率的真正原因。


霍桑實驗告訴我們:「語言」是有魔力的,告訴自己能行,你才有成功的可能性。你認為自己不行的時候,你就瀕臨失敗了。


因此,你要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習得性無助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用小狗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起初,他將一隻小狗每天關在籠子中,然後打開一個蜂音器,開始電擊這隻小狗,每次半小時。小狗無法逃脫,疼得嗷嗷叫,就這樣持續了整整1個月。


1個月後,心理學家將大的籠子換成了一個小籠子,小狗只需要輕輕一跳,就可以跑出去。但這隻被連續電擊了一個月的狗,怎麼都不肯跳出圍欄,躲在角落裡嗚嗚叫。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隻狗已經習慣了每天被電擊半小時,它感覺這就是它每天必須經歷的,是無法逃避的。所以就算周圍沒有籠子,它仍然不肯逃走。


這種行為就是習得性無助。


人也存在着這樣的心理,一旦遇到了困難,他失去信心後,就會認為怎麼努力都戰勝不了困難,所以他放棄任何反抗。


一旦你有習得性無助,是非常可怕的,嚴重時,會導致抑鬱。


所以,你一定要警惕變成「習得性無助」。


證人的記憶


證人記憶效應,會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遺忘效應。研究發現,證人在一段時間後會忘記一些事件的細節或特定信息。


第二種,回憶效應。證人在一段時間後會回憶起一些之前忘記的信息。


第三種,重構效應。證人在回憶事件時可能會添加或刪除一些細節,從而導致證言不準確。


這一效應告訴我們,記憶是會篡改的,不要過分依賴於自己的記憶。


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來到了一所小學,進行了測驗。


他們煞有介事地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這個學校的校長和相關的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除了任課老師以外,不能夠讓任何人知道,以免這個實驗的結果受到影響。


八個月之後,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而且各方面都比之前更優秀。


難道是這幾個人真的很聰明,真的是最有前途的嗎?


其實這個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隨機挑選出來的。


孩子們的成績之所以都有較大的進步,一方面是老師在面對學生時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他們對這些孩子期望更高,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另一方面,孩子也感受到了老師的期望,老師對他的關注,讓他們更努力學習。


羅森塔爾效應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期望、影響、預言或暗示等心理作用是有着實實在在的影響力的,它會影響到個人的發展,最終自證預言。


因此,如果你想讓人有很大改變,不要打壓,而是要鼓勵,給予期望,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


虛假同感偏差


1977年,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李·羅斯進行了一項實驗。首先,他讓志願者做出一個選擇:


是否願意掛上寫着「來喬伊飯店吃飯」的廣告牌在校園裡閑逛三十分鐘。羅斯選取的志願者中,有大約一半的人同意掛上廣告牌,另一半則不同意。


然後,羅斯讓同意的和不同意的志願者分別猜測其他人是否會同意掛廣告牌,同時會選擇哪種方式,同時猜測那些與他們選擇不一致的人的特徵屬性。


結果,在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志願者中,62%的人認為其他人也會同意這麼做。並且說:「那些拒絕的人是怎麼回事?這有什麼不好?腦子壞了吧!」


那些拒絕這麼做的志願者中,只有33%的人認為別人會同意掛廣告牌,並且說:「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真是怪胎。」


虛假同感偏差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別人和自己想的一樣,而那些和我們想法不一樣的人,是非常奇怪的。


因此,千萬不能以己度人,不要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衡量周圍的事物,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其他事物上,而是要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以上就是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它們是意識的鏡子,可以照見自我的局限與可能;去了解運用它們,也能讓我們可以在複雜世界中找到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