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生物多樣性「家底」調查——生態治理繪就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圖景

本報訊(實習記者齊亞茹)「生物多樣性保護,摸清『家底』是第一步。這是近年來最全面的生物多樣性調查數據了。」區生態環境局內,自然生態科負責人王萃拿着最新的丰台區生態調查報告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區累計記錄植物849種、鳥類68種、水生生物222種,其中不乏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的身影;還有永定河重現了消失十餘年的中華多刺魚,這些丰台區生態保護的成果都離不開系統性監測、技術進步以及政策創新。

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超表示,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摸清「家底」只是起點,守護生態多樣性還需要全民行動。在政策引領與科技賦能下,丰台正以「監測—保護—教育」三位一體模式,為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丰台樣本」。

超千種物種勾勒生態「家底」

丰台區西部丘陵與東部平原交織,永定河貫穿全境,形成多種多樣的環境基礎。通過系統開展水生態環境調查,結合水系分佈特徵、水體類型以及地表水質量監測斷面,構建了覆蓋轄區三大水系30個點位的監測網絡,數據顯示全區累計記錄物種已超千種。

清晨,市級濕地大寧水庫的霧氣未散,王萃指着監測記錄告訴記者:「看,這就是東方白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這是我們首次監測到的記錄。」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丰台區選取城市公園、居民小區、郊野綠地等93個具有代表性的樣地,調查人員沿着45條調查樣線,對158個調查樣點展開全方位、地毯式搜索,織密調查網絡,經全面系統的調查統計,共記錄到鳥類68種,其中,國家二級以上重點保護鳥類達到5種,當中就包括了東方白鸛。

而在水生生物方面,北京市二級保護魚類中華多刺魚也重現在了永定河。中華多刺魚屬於小型魚類,個頭不大,成年個體也就5厘米左右,因其體背鰭的棘部通常由9枚交錯排列的硬棘組成,所以也被稱為「九刺魚」。

截至目前,據最新數據統計,全區共採集到魚類27種、底棲動物116種、浮游植物300種、浮遊動物134種、大型水生植物17種;其中,底棲動物種類較三年前增加了17種,佔比提升近18%,印證了水質得到持續改善。「2020年至今,全區的植物種類已從642種增至849種,其中23種是珍稀瀕危植物。這是生態修復的重要成果。」王萃翻開記錄本繼續向記者介紹,最令她興奮的還是亞洲狗獾的回歸,這是城六區首次記錄到該物種的種群活動。「頂級肉食動物的穩定棲息,說明食物鏈完整性顯著提升。」王萃告訴記者,正是這超千種的各類型生物全方位地勾勒出了丰台的生態「家底」。

科技賦能從「看不見」到「全感知」

深夜11點,綠堤公園布設的紅外相機捕捉到一幕罕見畫面:一隻豹貓快速穿過灌木叢。王萃調出歷史數據向記者介紹:「三年前,我們第一次記錄到了豹貓活動的蹤跡,後來我們又在不同的地點兩次捕捉到了豹貓的身影。」

隨後,她又向記者展示了「鳥類聲紋監測設備」以及「鳥類智能監測平台」。記者在永定河沿岸見到了鳥類聲紋監測設備,據了解,該設備是通過聲音傳感器收錄環境中的聲音,傳到邊緣計算設備,再由模型識別出聲音類別,回傳結果到服務器,最後由服務器進行進一步分析應用。「不同種類的鳥類叫聲有很大差異,聲音轉為頻譜後,可視化的聲紋圖也迥然不同。蒼鷺的叫聲洪亮、脆生生的,中華攀雀的叫聲則『秀氣』很多,尖銳短促。」王萃向記者展示了不同鳥鳴的聲紋圖。而鳥類智能監測平台則顯得更加智能,平台是採用高清視頻監控、紅外相機戶外監測、動物樣線調查、生物棲息地環境監測;通過傳輸系統將前端監測數據傳輸到服務中心,運用AI自動識別技術,快速識別監測區域內物種種類。

「我們形象地叫它AI鳥臉識別系統,像這樣捕捉到了鳥的面部特徵,就能很快顯示出有多大概率是什麼種類的鳥。」王萃告訴記者,通過技術的不斷迭代,丰台區正在將生態保護從「看不見」向「全感知」逐步推進。

生態共治造就「城市中的荒野」

此前一隻「社恐患者」中華斑羚誤入了丰台一小區的車庫,它蜷縮在角落的模樣讓居民們又心疼又驚喜。後經救護人員用「溫柔麻醉」護送它回歸門頭溝山林時,小傢伙一溜煙竄進樹叢的背影,彷彿在說:「城市一日游體驗卡已用完,拜拜啦人類!」。另一場「意外」發生在庄怡公園內,「紅隼築巢與居民共住一個『家』」的新聞引發熱議。「當時我們正在進行鳥類調查,忽然聽到紅隼特有的尖銳、急促的叫聲。」北京市第十二中學觀鳥小組在觀鳥活動中發現了這隻紅隼,同學們立刻拿起了設備拍攝記錄,紅隼向周莊子家園小區飛去,還落在了樓體外立面「周莊子家園」中的「家」字上,再仔細一看,這裡竟然是它的巢。這場學生與紅隼的「邂逅」,正是生態教育最生動的課堂。據悉,目前丰台33所「校·園結對」學校將觀鳥站、昆蟲旅館變為研學基地,計劃2027年實現「15分鐘自然研學圈」。到雲崗森林公園遊玩的市民劉先生特意繞開灌木叢停車,他說:「上個月我差點壓到一隻刺蝟,現在停車都會多看一眼。現在的生態真好,公園就能見到各種野生動物。」樁樁件件的故事,正是丰台推動「生態共治」的縮影。

探索「生態+產業」發展路徑

在北宮鎮中華名棗園內,正給棗樹摘心、掐頭的棗農老張告訴記者,「長辛店白棗以前可是貢品,差點絕種了,現在咱們這兒又能吃上了,又大又甜。」據悉,當地利用荒山酸棗嫁接長辛店白棗,經過20年選育改良,園內現存長辛店白棗2000餘株,並收集全國130餘種名優棗種,建成國內領先的棗類種質資源庫。「現在園子里2000多棵棗樹年產量超過10噸,還能通過網上銷售,電商這一塊就能佔六成。」北宮鎮中華名棗園負責人鄭磊介紹,北宮鎮中華名棗園不僅保護了生物遺傳資源,更帶動了產業振興。通過舉辦大棗採摘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棗農戶年均收入從3萬元增至15萬元,惠及超千戶家庭,可以說是真正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也在不斷探索鄉村振興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生態優化譜寫「綠色交響」樂章

「雖然成績亮眼,仍不能鬆懈。」劉超表示,監測顯示,畫眉、游隼等物種在丰台僅被零星記錄,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正在各部門協作治理中,朝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向不斷邁進。深夜紅外相機里閃現的豹貓身影,永定河中躍出水面的中華多刺魚群,鱗片折射出點點銀光。從技術賦能的「生態天眼」到居民直拍的「紅隼短視頻」,丰台區正用科技破解保護難題,用政策築牢生態底線。這座城市不僅是人類的居所,更是萬千生靈的家園。在這裡,每一個物種都能找到生存的答案,共同奏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交響」樂章。

來源 丰台區融媒體中心

丰台時報

實習記者 齊亞茹

攝影:原梓峰

數據來源:丰台區生態環境局

圖片來源:丰台區生態環境局

來源:北京號

作者:北京丰台官方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