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談AI發展:科技進步帶來驚喜和挑戰 人類要時刻保持清醒

央廣網北京5月18日消息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當天,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多位院士、科學家與產業界人士齊聚一堂,圍繞基礎科學突破、技術革命產業化應用、人工智能與人類文明演進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開啟全天的思想盛宴。

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在致辭中表示,進入2024年、2025年,人類關於ai方面的進展進入快車道,具身智能百花齊放。但是,科技進步帶來驚喜,同樣也帶來挑戰。他強調,ai讓信息獲取變得異常簡單,但往往會讓人忽略信息的真實性,人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

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

解析ai大模型技術密碼 探討教育變革新路徑

在人工智能技術呈指數級躍遷的當下,人類正站在文明演進的關鍵節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發表了題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探索》的演講。他指出,2025年人工智能發展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多模態;二是應用於gdp密切相關的行業,中國在推動ai落地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他進一步介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五個環節:數據獲取、預處理、模型訓練、微調和推理。前三個環節需要大量算力和存儲資源,通常由大型科技公司如阿里、華為、deepseek等完成。一般單位只需基於已有基礎模型進行領域適配的微調和後續的推理應用。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

教育如何變革以回應智能時代的挑戰?福耀科技大學校長、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教育家王樹國深入分析了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變革趨勢和蘊含的發展機遇。「世界在發生劇變,很多發明創造創新乃至新形態引領都來自於社會,社會實踐走在理論的前面。」王樹國指出,「大學必須從單一學科為支點傳統的小圈子當中跳出來,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這是21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福耀科技大學校長、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教育家王樹國

在ai與藝術的交叉領域,北京電影學院原副校長、中國動畫研究院院長孫立軍提出,在ai時代,藝術創作人才的教育培養,更加要面對傳統學科界限的破局。他表示,「我們要擁抱ai時代,我們要和它交朋友,而不能樹敵。」

北京電影學院原副校長、中國動畫研究院院長孫立軍

智能浪潮下的思想交鋒:ai認知爭議與人形機械人未來發展

機器智能能否突破人類認知的閾值?當技術奇點日益臨近,人類文明將面臨怎樣的重構?圍繞這些核心議題,由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主任、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劉嘉主持的「問道智能」圓桌論壇上,張朝陽,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亞勤,以及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展開討論。

多位嘉賓一致認為,ai並非人類的替代者,而是人類認知與能力的延伸。張亞勤指出,人類還是主宰,機器或者機械人還是的從屬。個體 iq與 ai 結合後,就像在蒸汽機時代,人類的體力可以翻倍。」傅盛補充道:「我認為現在ai的智商水平可能已經比人類高了,但並不影響我們使用它。」 張朝陽則強調人類直覺有不可替代性,「人總是心生一計,產生在自洽性之外的東西。」他好奇人工智能真的理解物理世界的規律嗎?張亞勤回應道,ai目前更多是在結構化、規則明確的問題中表現卓越,「但是模糊的東西ai會稍微弱一點。」

人形機械人的前景如何?由初心資本合伙人許暘洋主持的「人形機械人進化論」圓桌論壇上,與會嘉賓深入探討了人形機械人的商業化和落地,以及面臨的技術挑戰及市場競爭。樂聚機械人創始人兼ceo常琳強調落地關鍵是「創造實際價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員、機械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則以自動駕駛的發展歷程作類比指出,人形機械人走向成熟需要一個相對長的周期,當前行業尚處於探索階段。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靈寶casbot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正濤則強調,人形機械人產業的發展應從長期視角來看待:「我們可能會高估其短期能力,但往往低估其長期潛力。」宇樹科技技術副總經理王啟舟則表示:「如果年輕人相信這個行業的未來,哪怕只是一部分人進入其中,也許某一天人形機械人就能變成我們夢想中的樣子。」

從浩瀚宇宙到細胞粒子 基礎科學不斷拓展人類認知

凝視浩瀚宇宙,人類從未放棄探索的腳步。從量子物理到深空探測,從細胞編程到氣候變遷,基礎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着人類對世界的理解。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發表了題為《探索宇宙:從微觀粒子到浩瀚星空的物理之旅》的演講。他介紹,歷經科學發展,如今藉助光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等工具,人類對微觀粒子與宏觀宇宙演化已有系統認知,「但這並非探索的終點」。展望未來,王貽芳強調,發展先進的科學裝置對於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至關重要。「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能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更多原創性貢獻,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這也是我們應該有的軟實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

在材料科學領域,吉林大學唐敖慶學者-卓越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張偉,介紹了嫦娥五號月壤樣品中首次發現了天然存在的少層石墨烯的過程。這一發現為月球的原位資源利用提供啟發,「石墨烯的礦物催化為形成低成本高質量的石墨烯合成技術提供了有益參考。」

吉林大學唐敖慶學者-卓越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張偉

回歸人類本身,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席教授裴端卿以「細胞命運與人類未來」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生命體從受精卵發育至完整個體的過程中,細胞命運調控是理解生命的關鍵。目前觀測顯示,單個細胞在發育進程中展現出完全可逆性(full reversibility)。」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席教授裴端卿

同日線上環節,科學界和國內外產業界嘉賓還分享了最新科技趨勢。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陳鵬飛,廣州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副院長劉海,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周海寧,蘭州大學「萃英學者」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澄海,分別圍繞太陽爆發、火星探索、返老還童、氣候變化等科學話題帶來了主題演講。陳鵬飛指出,太陽爆發現象每年給地球帶來幾十億人民幣的損失。劉海講述了「祝融號」的探測過程,認為祝融號的發現為火星曾宜居提供了必要但非充分條件。周海寧提出人類壽命是可以突破122歲理論極限,但真正的有效壽命是健康快樂的生活。王澄海則預計未來十年全球氣溫持續升高,極端寒冷和高溫時間頻次增多。

搜狐科技年度論壇如今已邁入第七個年頭。從聚焦5g和人工智能,到放眼全球科技突破與基礎科學前沿,從技術深耕到人文關照,論壇持續拓展視野、深化思考,已發展為業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ip,見證並參與了科技時代的每一次躍遷。正如張朝陽所說,搜狐科技論壇是一個持續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不止關注ai,更是面向整個科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