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記憶只有7秒?她用實驗說「不」,原來他們這樣發現好問題

如何用基因編輯技術去除病變細胞量子糾纏未來能否實現超光速通信?今天的張江科學會堂,「問題」格外多。這些問題來自「天問杯」學生好問題徵集活動,以懸掛、光影和展板形式出現在公眾眼前,體現了挖掘兒童和青少年好奇心、培養他們科學思維能力的重要價值。

今天下午,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承辦的上海市第二十屆青少年科技節在張江科學會堂啟動,圍繞「問號串聯夢想,做自己人生的船長」的主題,中國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長白響恩與來四位同學對話,用親身經歷訴說從叩擊科學的大門,到將生活中的困惑轉化為科研課題,再到在失敗與創新突破中成長的生動故事。

「我的科創路就是被無數問號牽引着。」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褚詩語分享了她的故事。為了驗證魚是否真的只有7秒記憶,她設計了人生第一個對照實驗:在魚缸中訓練金魚根據燈光提示獲取食物。實驗數據顯示,金魚能記住提示長達7天。

問題「潛伏」在我們身邊。當褚詩語在河邊發現一隻悠然踱步的白鷺時,她突然想問,為什麼城市裡看不到它們?這個疑問讓她開啟了《城市鳥類回歸原因初探》,後來她又完成了《上海地區白紋伊蚊調查研究》和《2023春季上海地區鳥撞現象調查研究》。

古箏為什麼會「跳碼」呢?上海市實驗學校附屬東灘學校八年級陸熠的科學之路,就從這個問題開始。為了清楚這個問題,她開啟了《古箏「弦-碼系統」在演奏及調音時的力學分析》。隨着研究的深入,新問題又來了——琴碼與琴板的貼合狀態會對古箏音色產生影響嗎?於是陸熠又開啟了課題《古箏音色定量化分析和一種琴碼改進方案》。

中國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長白響恩(左一)與來四位同學對話。

「剛開始做項目時,我才六年級,還沒學過物理,數學基礎也比較薄弱。我自學了部分初高中的物理和理論力學的知識,為了快速地處理實驗數據,我自學了ExcelOrigin並運用公式實現數據全自動計算。為此我也被指導老師戲稱為『人機』,就是人形機器的意思。」陸熠說。

白響恩為善於發現問題、勇於挑戰問題的孩子們點贊。她也曾遭遇「雪龍」號被卡在冰脊無法動彈的意外,也曾失足跌入冰冷刺骨的水中,也有過挑戰與困難並存的日子,但當你的每一天都離目標更近,就有了堅持的勇氣。

本屆青少年科技節將持續至10月。在為期半年的本屆青少年科技節期間,將以基層活動為重點開展線上線下100餘場活動。市級層面舉辦上海市第十八屆青少年創新交流活動暨2025上海市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年度展示活動,開展第五屆長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奧林匹克挑戰賽、院士專家進校園、科普開放日等;還將聯合上海市科創教育指導委員會開展2025年上海市科技節百家上海科創基地研學實踐活動,以基地、學校和家庭三方聯動,為中小學生創造更多接觸科技創新的機會,協同播撒科創種子。同時,「一平米博物館」「科創校長空間站」「科學桌游」等活動也將積極推進。

原標題:《魚的記憶只有7秒?她用實驗說「不」,原來他們這樣發現好問題》

欄目主編:任荃 題圖來源:均為主辦方提供

來源:作者:文匯報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