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太空生活傳言大揭秘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李鑫 攝

2025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當天,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順利升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在距地面400km 高度的中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們的日常生活跟地球上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眾對他們在太空中的生活總是充滿好奇,比如,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不穿航天服進入太空會瞬間被凍住?航天員不能是近視眼?……真相果真如此嗎?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1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

傳言:此前有媒體報道,美國航天員斯科特在太空期間出現頸動脈和視網膜變厚、體重變輕、認知能力下降等變化。因此部分網友認為,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

真相:改變的是基因表達而非基因本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鄭永春解釋道,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時間生活後,受太空環境影響,一些外在基因表達可能會發生變化。但真正的遺傳「密碼」,也就是內在基因並未發生改變。

「實際上,人在地球生活基因表達也會變化。比如,熬幾次夜基因表達就可能變化。」鄭永春說。

顯然,論文中說的是基因表達變化,而非基因本身的變化。要知道,人體的dna即使發生1%的改變,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畢竟,人類和黑猩猩也僅有1.2%的遺傳編碼不同。

4月25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和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全家福」。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2空間站的航天員,都是飄着睡覺的?

傳言:在地球上,我們每天晚上上床睡覺,早晨從床上醒來,即便偶爾發生意外,也只是會掉在地上。但是到了太空中,由於航天器圍繞地球高速飛行,形成了失重的環境,導致空間站航天員都是飄着睡覺的。

真相:這並不是事實,在狹小的艙內飄浮很容易碰撞到各類儀器設備,發生危險,所以航天員睡覺時都要專門把自己固定好。

在早期的神舟飛船任務階段,航天員是把睡袋在艙內固定好,然後鑽進睡袋裡睡覺的。

而現在中國載人航天已經正式進入了空間站時代,現在的航天員們是無比幸福的,因為他們有着寬敞舒適的獨立睡眠區,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各有三個獨立睡眠區。

天和核心艙的睡眠區為橫向設置,航天員是「躺着」睡,問天實驗艙的睡眠區為縱向設置,航天員是「站着」睡,但是在失重環境下,睡覺時感覺是沒有區別的。

在睡眠區內,航天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靈活地選擇睡眠區內睡袋的固定方式,有些航天員喜歡更安穩的全固定方式,有些航天員喜歡更自由的飄浮感,就採取半固定的方式,讓睡袋有一定的活動空間。

設計師們還貼心地為每個睡眠區設置了一個舷窗,如果喜歡,隨時可以觀賞美麗的太空景觀。

3在太空伙食很好,更容易發胖?

傳言:在《天宮tv》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航天員們在太空中的真實狀態,同時還有很多細心的網友通過這個節目發現航天員們在太空中的臉明顯比在地面時大了一圈,於是就有傳言調侃,空間站的伙食是不是太好了,航天員們在那裡更容易發胖。

真相:網友們其實說對了一半,空間站的伙食確實不錯,但造成面部看起來發胖的原因是在失重環境下,頭部分佈的體液會變多,所以面部看起來好像胖了一圈。

由於在失重環境下航天員體內易出現水分喪失及肌肉萎縮等狀況,體重還會普遍減輕2至3公斤。

造成面部看起來發胖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因為在失重的環境下,包括血液在內的各種體液在體內分佈的模式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與地面環境相比,最明顯的就是頭部分佈的體液更多了,所以面部看起來就好像胖了一圈。

除此之外還有鼻腔和口腔黏膜充血,眼窩浮腫,頭部和頸部靜脈擴張等表現。體液向頭部分佈更多的同時,勢必在下肢就會減少分佈,所以在航天員臉變胖的同時還有一個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就是他們的腿會變細一點。

這些現象在剛進入太空的前幾天最為明顯,隨着人體對失重環境的適應會在一定程度上逐漸緩解,當航天員返回地面一段時間後就會徹底恢復。

4太空「出差」影響女航天員生育?

傳言:如今,越來越多女航天員飛上太空。有傳言稱,女航天員必須生育後才能進入太空,否則從太空返回後影響生育。

真相: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傳播專家龐之浩說,這是無稽之談。雖然太空飛行存在較大風險,但不會對女航天員生育造成負面影響。

太空生活會對航天員身體產生一些影響,如身高增高、肌肉和骨骼退化等。但人體適應能力很強,過一段時間就可恢復正常。通常來講,謹慎起見,航天員返回地球後,一般會調養一段時間再備孕。

5如果不穿航天服

航天員在太空會被凍住、人體會爆炸?

傳言:航天員進入太空之後,需要一直穿着航天服,如果不穿航天服,在太空中會被瞬間凍住。並且,受某些科幻電影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失去航天服的保護,航天員會在太空中爆炸。

真相:該說法不準確。空間站附近太空並非一直處於寒冷環境,即便處於寒冷環境,受真空環境影響,人體熱量也不會瞬間散失。

首先在空間站附近的太空環境並非一直處於低溫,在陽照區被太陽照到的時候空間站外表溫度可以達到150攝氏度,在非陽照區才進入真正的「嚴寒」環境,溫度可以下降到零下100攝氏度左右。

而且即便在這種寒冷的環境,人類如果脫離艙外航天服的保護也不會「瞬間」被凍住,因為這裡幾乎為真空環境,人體與外界的熱傳導效率不高,所以熱量也不會瞬間散失。

但是航天員在艙外環境中真正的威脅遠遠不止極端溫度這麼簡單,研究資料顯示,如果不屏住呼吸,航天員暴露在太空10秒鐘後,會有很多較輕微的問題出現,包括晒傷,可能出現減壓症,皮膚和皮下組織發生輕度、可逆、無痛苦的腫脹;暴露半分鐘左右還不太可能造成永久性傷害;然後,航天員會因缺氧失去知覺,細胞缺氧的傷害不斷累積,大概一分鐘後死去。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中人體的氣壓雖然大於太空氣壓,人體會腫脹,但不會爆炸。

所以航天員出艙活動時所穿着的艙外航天服不僅僅是一套服裝,更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微型宇宙飛船。

6航天員不能是近視眼

太空中不能戴眼鏡?

傳言:航天員不能是近視眼,不能戴眼鏡,因為在太空中戴眼鏡可能會帶來意外傷害。

真相:航天員的選拔標準確實很高。不過,目前低度近視也是被允許進入太空的。在飛行任務的上升段,存在火箭震動、過載等複雜情況,如果航天員佩戴框架眼鏡,可能會導致碰撞等問題,所以航天員在該階段不會佩戴框架眼鏡(可佩戴隱形眼鏡)。空間站環境相對穩定,可以正常佩戴框架眼鏡。

多年來,航天工程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任務環境對航天員身體素質的要求不再嚴苛;另一方面,未來我們需要更多一線研究人員「上天」進行科學研究。顯然,用近視與否作為硬性標準選拔科研人員並不合適,所以低度近視者如今也被允許進入太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高度近視者仍然不能進行宇宙航行。畢竟高度近視者坐過山車都可能視網膜脫落,就更不可能承受火箭發射時的巨大加速度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曾介紹,任務不同航天員的選拔標準也不同,「從視力角度來講,高度近視不行,低度近視還可以,我們非職業的載荷專家航天員,好幾個都是戴眼鏡的。」

綜合互聯網聯合闢謠平台、北京網絡舉報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編輯:李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