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區域合作,瀾湄青年天體科學研究中心在復旦成立

「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下稱「瀾湄合作」)邁向下一個「黃金十年」之際, 昨天(18日),瀾湄青年天體科學研究中心在復旦大學揭牌成立,首屆瀾湄青年天體科學研究訓練營正式開營。

該中心旨在推動天體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國際化青年人才培養,以學科交叉融合賦能瀾湄高質量區域合作。依託復旦大學在核物理、天體物理等領域的學科優勢,中心將搭建跨國數據共享平台,為瀾湄六國青年科學家架起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橋樑。

首屆訓練營吸引了來自瀾湄六國10所高校的近30位青年學者參與,將充分發揮復旦大學在天體物理學、空間科學、全球治理等領域的學科優勢,特邀校內權威專家學者,圍繞天體物理、全球治理、大氣環境、芯片技術等前沿領域開展專題學術講座。

瀾湄青年天體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由復旦大學副校長馬余剛院士擔任,副主任分別由復旦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中心主任、物理系袁峰教授,復旦大學特聘教授、現代物理研究所何建軍教授,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鄭宇教授擔任。

馬余剛介紹,中心工作強調科研與育人並重,將抓住學校建設新工科六大創新學院的重要機遇,加強資源聯動、項目互通、發展協同,引領支撐研究中心建設,將天體科學前沿研究與青年人才培養緊密結合,推出一系列舉措打造瀾湄成長引擎,賦能瀾湄人才培養。

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教授sriv tharith表示:「瀾湄青年天體科學研究中心,就是要為年輕人搭建一個更大的舞台,學習最前沿的空間技術;在跨國聯合課題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夥伴碰撞思想。」

該中心開設的跨學科、跨國別、跨領域的研究內容與合作課題正在逐層落地,以「復旦一號衛星(瀾湄未來星)」為紐帶,開展太陽活動機理、空間天氣預報等前沿研究,推動星座組網計劃與天地聯合實驗項目的實施。通過地面實驗室的升級改造與星地通訊技術的創新,中心將進一步提升總體天體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能力,構建全鏈條科研體系,打造區域科研標杆。

2016年瀾湄合作機制啟動以來,復旦大學始終積極響應瀾湄合作和外交戰略布局。2015年,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發起瀾湄青創賽。目前已累計舉辦8屆瀾湄青創賽、14次賽事周邊活動,吸引流域六國政府、企業和高校師生等2100餘人次參與。2019年7月,瀾湄青年交流合作中心在復旦大學正式成立,是繼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瀾湄環境合作中心之後成立的第三個瀾湄合作機制國家間功能平台。復旦大學着力以共建共享大學聯盟的形式推進多邊機制建設,擴大瀾湄合作「朋友圈」、加強青年全球治理人才培養。2024年9月,復旦大學與上海航天八院聯合研發的「復旦一號衛星(瀾湄未來星)」成功發射,圍繞太陽大氣數據和瀾湄區域大氣數據開展跨國科學研究,為瀾湄六國開展太空觀測與技術應用交流合作提供重要平台,也為瀾湄青年天體科學研究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