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顯示,人們發現人工智能比人類心理健康專家更有同情心和理解力。即使參與者知道他們是在和人或人工智能交談,第三方評估者對人工智能的評價也更高。
一項新研究顯示,人們發現人工智能(ai)的回答比人類心理健康專家的回答更有同情心、更善解人意。這一發現再次表明,在我們長期以來認為只有擁有共同經驗的人才擅長的領域,人工智能可以超越人類。
在1月10日發表在《交流心理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四項實驗,以找出550名參與者如何評價人工智能與專業人士產生的同情和反應的移情反應。具體來說,參與者提供了個人經歷的信息,然後評估了同情心、反應性和總體偏好的答案。
測試顯示,即使向參與者透露了這些回答的作者,人們也認為人工智能的回答比專業危機應對者的回答更有同情心。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寫道,研究結果表明,人工智能在「需要移情互動的環境中有用途,有可能解決在支持性溝通環境中對移情日益增長的需求」。
平均而言,人工智能產生的反應比人類反應更有同情心16%,68%的情況下更受歡迎,即使與訓練有素的危機響應者相比也是如此。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的實驗室經理達里婭·奧夫辛尼科娃(dariya ovsyannikova)將人工智能的成功歸功於它在描述危機經歷時識別細節和保持客觀的能力。這使得人工智能能夠更好地產生專註的交流,給用戶一種同理心的錯覺。她補充說,與此同時,人類的表現可能更差,因為人類反應者容易疲勞和倦怠。
ieee成員、人工智能倫理工程師、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人工智能教師埃莉諾·沃森(eleanor watson)認為,這一發現不僅對人工智能與人類互動的未來意味着什麼,而且對正在進行的關於當人類的理解和輸入顯得至關重要時,人工智能不能或不應該做哪些工作的辯論也意味着什麼。
沃森稱這一發現「令人着迷」,但並不完全感到驚訝。「(人工智能)當然可以以非凡的一致性和明顯的同理心來模擬支持性反應,這是人類由於疲勞和認知偏見而難以維持的,」她告訴我們。
「人類從業者受到直接臨床經驗和認知局限性的限制。人工智能可以處理的數據規模從根本上改變了治療支持的方程式。它還可能使患者獲得他們的治療師沒有受過培訓的觀點或方法,」她說。
無障礙精神衛生保健
在全球範圍內,精神衛生保健正處於危機之中,這項研究提出了人工智能填補空白的可能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超過三分之二的精神疾病患者沒有得到他們需要的治療。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這一數字上升到85%。
沃森表示,與人類治療師相比,人工智能的易用性可能使其成為幫助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有用工具。「機器的可用性是一個受歡迎的因素,特別是與時間有限的昂貴從業者相比,」沃森說。
此外,人們經常發現與機器打交道不那麼令人生畏,尤其是在處理更敏感的話題時。對評判或流言蜚語的恐懼減少了。」
但發現人工智能生成的反應更有同理心並非沒有風險。沃森對超常刺激的幽靈提出了警告,超常刺激是指對誇大的刺激做出更強烈反應的趨勢。
沃森說:「人工智能是如此誘人,我們都被它迷住了。人工智能可以是輕浮的、有洞察力的、有啟發性的、有趣的、挑釁的、寬容的,而且可以接近到任何人類都無法達到的程度。」
有關心理健康的內容也加劇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隱私問題。沃森指出:「這對隱私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了解人們最深層的弱點和掙扎使他們容易受到各種形式的攻擊和士氣低落。必須堅持對系統及其背後的組織進行嚴格的治理,以防止不良行為者的利用。」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