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燃燒了300多年,我國每年損失10億,為什麼國家不去撲滅?

寧夏內蒙古的交界處,賀蘭山靜靜矗立,宛如一位古老的守護者。然而,這座山脈卻隱藏着一個令人震驚的秘密——它已經燃燒了三百多年。每年,這場無聲的火災都在吞噬着數十億噸優質煤炭,給國家帶來了超過十億元的經濟損失。面對如此巨大的損失,為什麼我們沒有將其撲滅呢?今天,讓我們一起揭開賀蘭山燃燒之謎。

一、賀蘭山:一座「燃燒的寶藏」

賀蘭山的煤炭儲量極為豐富,其煤層分佈面積接近兩萬平方公里,總儲量保守估計超過二十四億噸。這些煤炭質量極高,低灰、低硫、高發熱量,被譽為「太西烏金」,是世界頂級的煤炭資源。

然而,正是這些寶貴的資源,卻在一場持續三百年的火災中逐漸化為灰燼。這場火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當時,由於技術水平有限,人們對煤炭自燃現象並不重視,甚至將其視為一種「天然的火源」,用於取暖、燒水和做飯。這種對火災的忽視,使得火勢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逐漸蔓延,最終演變成了一場難以控制的大火。

二、自燃的「導火索」:自然與人為的雙重因素

賀蘭山的煤炭自燃,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的推動。從自然角度看,賀蘭山地區的地質活動頻繁,煤層中存在大量縫隙,使得煤炭能夠與空氣接觸並發生氧化反應。這種反應會不斷產生熱量,當溫度達到燃點時,煤炭便會自燃。賀蘭山的煤炭質地疏鬆多孔,極易燃燒,這使得自燃現象更加普遍。

而人為因素則進一步加劇了火災的蔓延。早在三百年前,當地居民就開始開採煤炭,但由於技術水平有限,開採方式極為粗放,導致大量煤層暴露在空氣中。此外,礦工們為了取暖,常常在礦井中生火,這無疑為煤炭自燃提供了「助燃劑」。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火勢逐漸蔓延,形成了如今難以撲滅的局面。

三、撲滅的困境:為何難以熄滅這場大火?

儘管賀蘭山的火災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環境破壞,但撲滅這場大火卻面臨著諸多困難。首先,煤炭自燃並非僅在表層發生,許多火點深藏於地下,難以被發現和控制。其次,賀蘭山煤層的滲透性和通風性較差,使得滅火工作難以開展。即使採用灌水等傳統滅火方式,也會因水蒸氣分解為氫氣氧氣而加劇火勢。

此外,撲滅這場大火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據估算,每年用於滅火的費用可能高達數十億元,而每年的煤炭損失僅為十億元左右。從經濟角度來看,這種投入並不划算。因此,儘管國家高度重視賀蘭山的火災問題,但在實際操作中,只能採取有限的措施來控制火勢的蔓延。

四、治理的希望:科技助力滅火

近年來,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家開始採用新的治理手段來應對賀蘭山的火災。一種名為「剝離灌漿」的滅火技術被廣泛應用。這種方法通過剝離燃燒層附近的煤炭,建立隔離帶,然後將泥漿和不可燃物質灌入燃燒層,從而隔絕空氣,達到滅火的目的。

這種技術的應用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賀蘭山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步改善。然而,這場持續了三百多年的大火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徹底撲滅。它需要我們持續的努力和投入,也需要我們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

五、未來的展望:保護與開發的平衡

賀蘭山的火災問題不僅是經濟和環境的挑戰,更是對人類智慧的考驗。面對這場持續了三百多年的大火,我們既要認識到其帶來的巨大損失,也要看到治理的希望。通過科技的力量,我們正在逐步控制火勢,保護這片珍貴的自然資源。

同時,我們也需要反思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方式。賀蘭山的火災提醒我們,自然資源的開發必須在科學和可持續的前提下進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