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天才少年的起點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科技大學的校園裡,張建革這個名字幾乎成了物理系的代名詞。他16歲就考進這所名校,年紀輕輕卻已經讓人刮目相看。出身工人家庭的他沒有什麼顯赫背景,但靠着對科學的熱愛和鑽研勁頭,在同學中脫穎而出。
每天晚上,物理系的實驗室里總能看到他的身影,燈光昏黃,桌子上擺滿了各種零件和線路板。他不嫌條件簡陋,經常用一些廢舊材料自己動手拼湊實驗裝置,像個匠人一樣敲敲打打。有時候是為了驗證教科書里提到的電磁感應原理,有時候則是想弄明白電流和磁場到底是怎麼相互作用的。
他的導師後來提起那段時光,總是忍不住多說幾句。有一回,張建革為了觀察磁場的變化,整整三天沒離開過實驗室半步。示波器成了他的「枕頭」,那台老舊機器屏幕上跳動的波形是他盯着看的最久的東西。整整72小時,他幾乎沒合眼,吃的是從食堂帶回來的冷饅頭,喝的是涼透了的茶水。到了第三天,他終於從一堆雜亂的數據里整理出一套規律,用鉛筆在紙上寫下了一串公式。那就是後來被稱作新型磁軌公式的成果,雖然當時只是草稿,卻已經埋下了他未來成就的種子。
時間到了1990年,張建革碩士畢業。那一年,他交出了一篇讓人眼前一亮的論文,論文完成後,他把厚厚一疊稿紙交到導師手裡,封面上用鋼筆寫着自己的名字,字跡工整得像印刷體。沒多久,這篇論文就被國防科技論文庫收錄,成了那年學術圈裡的一件大事。按理說,以他的能力和這篇論文的分量,北京的那些重點科研單位早就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消息傳開後,系裡不少人都覺得他會留在首都,畢竟那裡的資源和平台是頂級的,機會多得數不過來。
可張建革的選擇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沒去北京,而是收拾行李,坐上了開往鄭州的火車。他的目的地是713研究所,一個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地方。這個研究所藏在鄭州西郊,條件遠不如大城市的單位,房子是老式的紅磚樓,設備也大多是國產的,談不上先進。但713研究所有一點特別之處——它是國內唯一一家專門搞電磁發射技術研究的地方。
鄭州西郊的科研突破
張建革一到鄭州西郊的713研究所,就立馬成了團隊里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剛到那會兒,研究所的電磁彈射裝置還只能算是個半成品,彈丸初速慢得讓人着急,連3馬赫都夠嗆。張建革接手後,沒閑着,直接上手改進了整個系統。
他從電源到發射軌道,一步步調整,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研究怎麼讓能量輸出更穩定。到了試驗那天,彈丸嗖一下飛出去,測速儀上的數字直接跳到了6馬赫,整整是音速的6倍。這可不是小打小鬧,30公里外的靶子被打得准準的,誤差不到幾米,成了我國頭一回實現這麼遠距離的精準打擊。
研究所的記錄本上,那天的實驗數據寫得密密麻麻,全是他帶着團隊一點點測出來的。到了2003年,他又帶着大家啃下了儲能電容器小型化的硬骨頭。這東西說白了就是電磁炮的「心臟」,以前體積大得像個柜子,裝車上根本不現實。張建革帶着團隊反覆試,從材料到電路設計改了上百次,最後硬是把電容器縮到能塞進車載系統的尺寸。
學術明星的國際關注
張建革在鄭州埋頭干出的成績,慢慢傳到了國外,學術圈裡開始有了他的名字。2008年,他寫了一篇論文,叫《混合勵磁電磁發射技術》,投給了《兵工學報》。這篇東西可不簡單,裏面講了怎麼用混合勵磁的方式讓電磁發射更高效,還提了個「多級加速軌道」的想法,說白了就是讓彈丸在發射時一級一級加速,速度和精度都能再上一層樓。
論文發出去沒多久,美國的《國防科技》雜誌直接全文轉載,連個字都沒改。編輯部還特意加了注釋,說這技術值得關注。五角大樓那邊也看到了,情報部門把「多級加速軌道」這個詞圈出來,專門寫進了一份內部報告,說這東西可能會改變未來武器的格局。
張建革的名字就這樣從國內傳到了國外,學術圈裡的人開始討論這個低調的中國科學家是誰。713研究所的郵箱里,那段時間收到了不少國際會議的邀請函,全是衝著他的論文來的。他自己倒沒太在意,回信的時候還是那幾句客套話,說研究還在進行,歡迎交流。可這篇論文就像一塊扔進水裡的石頭,漣漪越擴越大。
從講台到深淵的滑落
2011年,張建革接到單位的通知,被派往美國進行學術交流。他收拾好行李,帶着厚厚一摞資料和講稿,登上了飛往美國的飛機。到了那邊,他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先是在一所大學做了幾場報告,講的全是電磁發射技術的最新進展。
有一天,他在忙完一場講座後,走進了一間街角的咖啡館,打算歇口氣,順便整理一下下一場報告的提綱。就在那兒,一個外國人走了過來,主動搭話,自稱是個研究軍工技術的學者,還說對張建革的論文特別感興趣。那人遞過來一張名片,上面印着某學術機構的頭銜,看起來挺正規。
接下來幾天,這個「學術夥伴」頻頻出現,每次都約在咖啡館見面,聊的全是技術上的事,比如多級加速軌道怎麼實現、電磁炮的儲能效率還能不能再提高。張建革起初沒多想,把這些交流當成了正常的學術討論,還掏出筆記本,翻開自己寫的公式和數據,跟對方一條條分析。可沒過多久,這人話鋒一轉,提到了報酬的事兒,說有個項目需要專家指導,每個月能給5000美元,還順口問了張建革女兒的學業情況,說可以幫忙擔保她出國留學。
接下來的幾次見面,這人拿出了具體文件,要求張建革提供一些實驗數據,說是給某個「合作研究」用。從那以後,他倆的會面多了起來,每次聊完,這人都會塞給他一個信封,裏面裝着現金和一張寫着新任務的紙條。
回國後,張建革表面上還是那個學術大牛的模樣,照常出現在各種場合。2013年,鄭州大學辦了一場軍工技術研討會,他被請去當主講嘉賓。那天會場里擠滿了人,來的大多是年輕學者,手裡拿着筆記本和筆,準備記下他的每一個字。他站在講台上,打開投影儀,屏幕上跳出一頁頁幻燈片,全是電磁軌道加速理論的推導過程和實驗結果。
他講得條理清楚,從基本公式到實際應用,中間還穿插了團隊在陸基試驗里測出的數據。台下的人聽得認真,有人翻開他的論文複印件對照着看,有人舉手提問,他都一一解答。講到一半,他停下來喝了口水,順手在幻燈片上用激光筆點了幾個數字,那是關鍵參數。
沒人注意到,他點出的幾個數字其實藏着代碼,是他早就跟境外聯繫人約好的暗號。研討會持續了兩天,他每天講完後都回休息室整理資料,順便把需要傳出去的文件掃描下來,用加密軟件處理好,再通過特定的郵箱發出去。那段時間,他傳出去的機密文件已經有幾十份,研究所的同事還在為他的學術成就鼓掌,學術圈的年輕人還把他當成榜樣,可這一切背後,秘密早就泄露到了大洋彼岸。
機場的最後一幕
2014年4月,新鄭機場的登機口成了張建革人生軌跡的最後一站。那天,他早早來到機場,穿着一件灰色風衣,拖着一個黑色拉杆箱,箱子上還貼着幾張舊行李標籤。他手裡攥着飛往美國的機票,登機牌已經從櫃檯換好,上面印着當天的航班號和座位號。
這趟旅程對他來說意義非凡,因為他計劃在美國開始所謂的新生活,帶着多年來攢下的技術資料和境外許諾的回報。他走到安檢口,把箱子放上傳送帶,自己通過金屬探測門,一切都照着流程走。就在他準備邁向登機口時,幾名身着便衣的國安人員走了過來,攔住了他的去路。他們出示了證件,
讓他跟着一同離開。他被帶到一個單獨的房間,箱子被打開,裏面的東西一件件擺到桌上。國安人員從箱子的夾層里翻出一個小型加密存儲設備,那是個不起眼的黑色U盤,只有拇指大小,裏面存的全是電磁炮實戰化測試的數據。
新鄭機場的那一刻,他本以為一切都天衣無縫,可國安人員手裡的存儲設備和桌上的驗收報告,把他這十多年的科研路畫上了句號。
參考資料:[1]張建革,劉躍新,路宏偉.美國的艦載電磁炮研究[J].艦船科學技術,2009,31(3):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