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人類醫生,AI有勝算嗎?先天不足,後天不適!

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日前在北京兒童醫院上線應用,與此同時,國內多家醫院也陸續官宣AI醫生上崗,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從美國OpenAI的ChatGPT聲名鵲起到中國的DeepSeek後來居上,人工智能的觸角已延伸至醫學領域。如今,AI+醫療在基礎研究、診斷、臨床治療、藥物研發等方面均有涉獵,那麼,AI+醫療能對醫學科技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其中有哪些風險需要謹慎對待?AI醫生終有一天會完全取代人類醫生嗎?我們請知名科普作者張田勘說一說。

(1)科技推動:「創造新生命」應用前景廣

AI在「創造新生命」方面的應用前景廣闊。最具實用性的創造新生命並獲得成功的案例,要數新冠疫情流行時研發的mRNA疫苗,研究人員將製造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mRNA輸入人體細胞,讓人體細胞根據刺突蛋白mRNA的模板製造刺突蛋白,後者可以觸發人體免疫系統認識並攻擊帶有這種蛋白的新冠病毒,從而產生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應當看到和肯定的是,AI+醫療的未來極有前景,應用也極為廣泛。

在藥物發現方面,AI醫生或AI科學家能顯著縮短化合物篩選的時間,並通過預測化合物結構與靶點之間的相互作用,幫助識別最具潛力的候選藥物。

在疾病診斷中,AI醫生通過對影像數據、基因數據及其他生物標誌物的分析,能夠精確識別疾病的早期跡象,從而實現早期干預和治療。

在個性化醫療方面,AI醫生通過整合遺傳信息、生活方式和病史數據,能為患者量身定製最佳治療方案,提高療效並減少副作用。

(2)角色定位:AI診療目前仍是「助手」

當然,讓大眾與AI+醫療離得最近的還是臨床應用。現在,中國多家醫院已經接入DeepSeek來幫助醫生診治疾病。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和崑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等在2025年2月均宣布完成DeepSeek的接入和本地化部署,開啟「AI醫院」和AI+醫療的模式。一些醫院則採用各具特色的AI軟件來進行輔助診斷和提供治療方案,如北京兒童醫院日前上線的「AI兒科醫生」。

但AI醫生對於整個醫生團隊而言,其角色還是「助手」。2024年11月,國家衛健委等三部門發佈《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為AI醫生指出了84個典型應用場景,認定其角色是智能和輔助。

關於AI醫生的角色和功能,世界各國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德國研究人員剛剛發表的一項針對超過46萬人的真實世界研究(即在真實世界環境下收集與患者有關的數據,通過分析獲得醫療產品的使用價值及潛在獲益或風險的臨床證據)顯示,AI醫生幫助讀片可使乳腺癌篩查檢出率提高17.6%。當然,最終結果還是要由醫生來確認。

(3)潛在風險:AI醫生「先天不足 後天不適」

AI醫生目前只能當醫生的助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024年10月31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茲特尼克研究團隊在《細胞》雜誌發表文章,對AI醫生的分級和進展提出了簡單的標準:AI醫生擁有0-3級共4級的發展階段,只有到了第3級,才可以擁有與人類醫生一樣的處方權和治療權。其中,AI醫生在0級階段只是作為輔助工具使用,如進行醫學影像智能輔助診斷。到了3級階段,AI醫生能夠獨自診斷患者,具備高度的學習與推理能力,在面對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時做出合理判斷,並且獨立開處方和進行手術。

顯而易見,現階段的AI醫生是沒有處方權的,也不能對診療結果負責,更不可能像人類醫生一樣對患者的身體和精神進行面對面的觀察和評估。更深層的原因是,現在的AI醫生有弱點:除了由於幻覺問題(指大語言模型編造它認為是真實存在的信息)和機器學習的不完美而頻頻出現造假(先天問題)之外,還有AI的後天不適。

在現階段,AI醫生客觀上存在多種不足,基本處於0級水平。至於大家熱議的「AI醫生會不會完全取代人類醫生」的問題,基於AI+醫療剛剛起步,且人工智能不具備人類情感和人文關懷特質的現實,輔助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取代」。

(供圖:視覺中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