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走近科學》被停播,十幾年的播出,愣是播成個笑話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 前言 ≻—●

「樓道里的黑影究竟是人是鬼?凶宅中的狗子為何深夜慘叫?少女內衣頻頻失竊究竟是何人所為?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從家喻戶曉的電視節目到如今的停播,一個科普節目,在播出十幾年後卻將自己播成了笑話。

走近科學停播的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隱情?這檔欄目又為何會從「走近科學」逐漸變成了「走近不科學」?

●—≺ 《走近科學》的初心 ≻—●

2019年9月30日,《走近科學》播齣節目《治理水花生》,節目的放映模式均走的是正常流程,唯一令人不解的,便是片尾缺少了下集預告。

到了第二天,網絡上卻突然曝出了《走近科學》停播的消息,那期平平無奇的《治理水花生》,成為了《走近科學》的最後一集,沒有煽情的告別,沒有任何的提前通知,這檔曾經的央視王牌節目,就以這樣的方式對人們告了別。

當人們得到這條消息後,分別給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雖然很多人近10年沒有觀看這檔節目,可真到了說再見的那一刻,心裏多多少少還會有些不舍。

但也有人對《走近科學》的停播拍手稱快,在這些人看來,這個節目完全脫離了科學,只會弄一些故弄玄虛的劇情糊弄觀眾,簡直就是個笑話。

不可否認,《走近科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確實大量使用了「詭異」的元素,可事情的真相卻讓人大跌眼鏡,可從《走近科學》的發展歷程來看,它似乎並沒有那般不堪。

1995年,隨着「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廣電部當即就組織召開了專家座談會,討論廣播電視行業如何為「科教興國」戰略服務。

經過多位專家歷經3年時間的策劃,1998年6月1日兒童節當天,《走近科學》節目橫空出世,並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進行播出。

這檔節目的是為了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而誕生,在上映初期,《走近科學》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為了能更好的給觀眾普及科學知識,欄目組貼心的將節目分為了四個小版塊,分別為《科學生活》、《科學關注》、《科學人物》以及《科學信息》,有時候甚至還會請科學界的權威人士來到現場當嘉賓。

●—≺ 《走近科學》轉型 ≻—●

在1998年和1999年的年度全國科教節目獎評選中,《走近科學》榮獲優秀欄目一等獎,在這個階段,《走近科學》積極配合了國家「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實事求是記錄了一系列科技節的重大事件。

但一檔電視節目的內容就算有再多乾貨,沒有人愛看也是白費功夫,《走近科學》正兒八經普及科學知識的模式並不受大眾喜歡,收視率一降再降。

根據主持人張騰岳的回憶,那段時間是他事業的低谷,也是節目組的困惑期,最差的時候,這檔節目的全國收視率為0,就像是噩夢一樣。

初期的《走近科學》欄目就如同像是在播出長新聞,其敘事方式就是國家出現了某種問題,然後出現了科學家或者工程師團隊,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挑戰。

這種敘述模式充滿了正能量,而且也能從中學到很多乾貨,可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老百姓看電視的本意並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放鬆娛樂。

持續走低的收視率,讓《走近科學》被電視台「黃牌警告」,面臨被淘汰的危險,為了保留這檔節目,欄目組決定進行改版。

2004年4月份,改版後的《走近科學》出現在公眾視野,不同於之前正兒八經的新聞式科普,改版後的節目轉為了敘事,而且專挑奇聞異事。

自從節目轉型之後,收視率就開始持續攀升,獲得了收視率與滿意度的雙豐收,從央視的「棄子」一度成為了央視王牌節目。

在改版後的三年,《走近科學》的平均收視率達到了之前的15倍之多,甚至還有大量的觀眾寄來信件,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奇聞異事。

那段期間,是這檔節目最輝煌的階段,每期的收視率都在0.8左右,其中《香屍謎案》這期節目的收視率更是達到了2.17,在內部憑一時獲得了年度影響力、年度收視率等各類表彰。

之所以《走近科學》能夠成功,就是因為它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利用詭異的配樂、故弄玄虛的劇情外加「吊胃口」式的解說方式,讓觀眾看到根本停不下來,即使不少人知道真相會令人大跌眼鏡,可還是忍不住會看完全集

《走近科學》它彷彿有一種魔力,他的觀眾上至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下至八九歲的小學生,畢竟無論是什麼年齡段的人,都無法抗拒自己的好奇心,可隨着時間的推移,《走近科學》終究還是走向了下坡路。

●—≺ 走下坡路 ≻—●

2006年之後,《走近科學》迎來了批判,不少人在網絡上發帖,指責這檔節目不嚴謹,各方面製作的太過兒戲,分明是在宣傳「偽科學」。

就連人民日報也刊登了批判文章,聲稱《走近科學》是「媒體裝神弄鬼的一面旗」,不少人甚至還呼籲停播這檔欄目。

在人民的呼聲中,《走近科學》不得不開始收斂,對節目進行了調整,並砍掉了許多之前已經製作好的「獵奇類」節目,選題方向也有所變化。

根據欄目編導王敏陽所言,調整後的節目不再去強調太過怪力亂神的東西,在這種題材的處理手法上以及節目包裝上,也不會如同以往那般使用特別大的筆墨渲染。

面對觀眾們態度的轉變,節目主持人張騰岳認為,之所以觀眾會感到失望,是因為他們沒在節目里看到類似「真有外星人,還抓了活的」這樣的戲碼。

確實,《走近科學》有很多期的內容並不如開頭前言所講的那般,說白了就是「標題黨」,從而得罪了不少觀眾。

但這還不足以讓《走近科學》最終走向停播,因為就算外界存在質疑,只要電視台頂住壓力,欄目組稍微收斂一些,這檔節目就可以按照之前的模式繼續播出,真正令它停播的原因,是時代的發展以及文盲率的下降。

時代的變化增加了節目製作的難度,家家戶戶都普及了電腦,人們想看什麼東西,完全可以在晚上進行搜索。

王敏陽表示,自己找選題開始變得愈加困難,想找題材沒有,能找到的東西又特別可笑,比如說某篇文章的標題特別驚悚,結果點進去一看,內容根本和標題沾不上一點關係。

可以說,《走近科學》就是為電視時代而產生的節目,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種節目變得不再那麼吸引人,可能《走近科學》剛剛播出,就會有人在網上把事件的真相搜出來公布。

不僅僅只是互聯網的普及,文盲率下降也是節目停播的重要因素,人們變得不再如從前那般「好糊弄」,不少人一看到開頭就猜到了結尾,從而喪失了繼續觀看的興趣。

之後,《走近科學》再次改版,逐漸回歸了正經科普路線,期間還播出過「打假」類型的科普節目,比如說打假燕窩功效,以及揭開「電子煙無毒」謊言,但收視率卻依舊是持續走低。

《走近科學》編導王敏陽在參加同學聚會時,被同學提問道:節目的那些故事都是怎麼編出來的?

面對提問,王敏陽認真的回答稱:「沒有一個是編的,沒有一個是添油加醋誇張了的,民間的怪力亂神是沒完沒了的,有些想像和描述沒法登大雅之堂,我們甚至大部分之間都是在弱化它。

●—≺ 小結 ≻—●

2019年9月30日,在播出《治理水花生》最後一期節目後,《走近科學》宣布了停播,可能選擇適宜的時間重播,亦或是永遠不再播出。

其實自從2012年以後,《走近科學》的收視率就開始一路走低,能堅持到2019年已實屬不易,與其說《走近科學》遺憾停播,倒不如說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雖然這檔節目故弄玄虛,把幾句話就能講完的事硬是拍了幾十分鐘,成為了一個「笑話」,但不得不承認,它確實起到了科普科學知識的效果。

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建國70周年,《走近科學》在前一天停播可能也有着自己的用意,70年了,大家都已經「走進了科學」,已經不再需要《走近科學》。

主要信息源:

1、原文登載於期刊《電視研究》2008年5月5日:《從《走近科學》看央視製片人管理改革》

2、原文登載於老年日報2019年11月9日:《是「偽科學」嗎?《走近科學》停播》

3、原文登載於澎湃新聞2019年10月8日:《《走近科學》劇終!我們誤會它啦……》

4、原文登載於澎湃新聞2021年8月30日:《為何頻頻失竊?總是深夜慘叫?究竟是人是鬼?《走近科學》→走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