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日曆 | 端午安康,心有所憶

五月五,過端午。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和民俗風情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每一個節日都凝聚着群體共同的情感與想像,也保留着群體的記憶。端午節,更多的意義是祭祀,傳說這天伍子胥自刎、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汨羅江,因此,為了紀念先人,哀悼他們的忠勇事迹,這一天我們不祝快樂,而是互道安康。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其實,它還體現了我們祖先非常智慧的情緒和行為管理能力。細心探尋就會發現,其實端午節的許多傳統習俗,如賽龍舟佩香囊、喝雄黃酒等都有其心理意義,並且都與人們的集體焦慮有關。

傳說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後來為了寄託哀思,才逐漸發展為賽龍舟和食粽子

此外,端午正值仲夏時節,氣溫驟升,蛇蟲繁殖,各種濕溫疾病開始高發,加之天氣開始炎熱,人們往往容易出現急躁的情緒。這時候,家家戶戶洒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以驅病、防蚊、辟邪;灑雄黃水,飲雄黃酒以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而小孩佩戴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並且,這些傳統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即表達了「祛除」的意義。人們通過集體活動和習俗儀式實現焦慮的轉化,將心中對自然和未知的恐懼外化為行為而釋放,便又可以繼續投入當下環境,讓生存變得更加容易,或許這就是古人智慧對我們的提醒。生活中皆如此,當我們能夠運用象徵去轉化內部焦慮時,就更容易釋然和放鬆,生活也會變得更好,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每一個節日都是集體情感的再現,正如端午節將個體與惦念、家國情懷聯結在一起;每一個節日也都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正如各種傳統習俗都以集體活動的形式或愉悅心身、或排遣惆悵,諸如此類,都可以成為我們思考生命、提升認知,在心靈上推動自我成長的過程。

端午小貼士之中醫藥文化

01

佩戴香囊

端午之際,在準備各式精緻香囊佩戴或者送人之時,可以考慮選擇以下中藥:藿香佩蘭艾葉、丁香、薄荷、蘇葉桂枝等,這類中藥具有氣味芳香,可醒脾祛穢,理氣和胃。

足浴

02

端午之時濕熱漸盛,各種真菌、細菌大量繁殖,人體出汗較多。這時每晚睡前可以泡泡腳,將香薷、艾葉、佩蘭、菖蒲等加入溫水中,可以起到清熱化濕解暑的效果。

03

中藥代茶飲

濕熱漸增之際,人體易被濕邪困阻,口渴、汗出不暢,可飲用中藥代茶飲如烏梅、菊花、麥冬西洋參玉米須金銀花。每味適量,可單獨飲用或2-3種配合,溫水泡開飲用。

END

作者:丁一芸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

責編 :董小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