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機構有效發明專利超百萬,將盤活存量做優增量

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內高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9.4萬件,科研機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2.9萬件,合計102.3萬件,佔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四分之一,但專利「不願轉」的顧慮、「不會轉」的現象比較普遍。如何喚醒「沉睡」的專利,提升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利產業化率?2月27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組織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相關配套政策情況。

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規模大,轉化潛力大。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李楠給出了一組數據:近5年,高校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從6000多項增長到2.1萬餘項,轉化金額從33.9億元增長到110.1億元,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益還有待提升,特別是高校源頭創新的重大潛力還未充分釋放。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表示,摸清能轉化的專利存量「家底」,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轉化。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是推動專利產業化的生力軍,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與存量專利盤活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相關部門印發了《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實施方案》也將於近日出台,從供給、需求兩端共同發力。政策給出了工作推進的時間節點:2024年底前,實現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未轉化有效專利盤點全覆蓋;2025年底前,加速轉化一批高價值專利,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產業化率和實施率明顯提高,同時通過知識產權普惠服務,促進中小企業專利產業化能力水平整體提升。

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有創新活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有堅實基礎。2023年,全國共通過專利開放許可試點達成許可1.7萬項,推動了一批專利技術向中小企業轉移轉化。即將出台的實施方案,將探索形成以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有效路徑,並進一步帶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利產業化水平整體提升。

「目前專利產業化的困難和堵點,是供需雙方缺乏有效對接,供方『說不清』,需方『聽不明』,缺少發明人團隊、轉化服務機構全程跟進服務。」王培章表示,實施方案特別提出要注重發揮公共服務與市場化服務的疊加效應,探索構建供需匹配、精準對接、協同高效、運行順暢的專利產業化服務體系。

當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新申請、新授權專利也不斷湧現。「存量專利的概念是動態變化的,如果新專利不轉化運用,又將成為新的存量專利。」王培章說,在做優專利增量方面,工作方案提出建立精準對接渠道,推動開展訂單式研發和投放式創新。同時,將專利轉化效益納入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科評價、機構評估、項目評審、人才評價、職稱評定等評價指標,進一步突出專利質量和產業化導向。